“行走鄉間·發現自貢”的第二次鼎新行,探訪完旭水河“水下古跡”——“扁擔橋”之后,繼續沿自犍路前行一千多米,即進入榮縣鼎新張家場(原青云鄉駐地)。
鼎新張家場(原青云鄉駐地),位于榮縣南部,距鼎新場鎮3公里,旭水河從北繞場而過,自犍路貫穿場鎮。1951年4月,從鼎新析出設青云鄉,張家場成為鄉駐地。1958年,青云鄉并入鼎新鄉,同年10月成立鼎新鄉人民公社。1959年,分置鼎新、青云2個公社。1984年1月,復鄉名。1995年9月,與青云鄉合并成立鼎新鎮。
從鼎新沿自犍路至張家場,其場口有一座殘存的老廟遺跡,門匾上的字跡早已模糊無法辨識。向當地村民打聽得知是原來的保管室,但都記不清具體的名字。
進入場鎮不遠右側公路僅僅幾十米即過旭水河到鼎新村
張家場基本是沿自犍路分布,其場鎮規模并不算大,整個街區長兩百多米左右。
場鎮中段左側是一家紙箱廠舊址,大門左右兩側鐫刻著廠名。
滿滿年代感的馬賽克小樓
張家場的老民居建筑并不多,基本已由上宿下店的兩三層小樓替代。
右邊石砌房屋頗有點年代感,夕陽映照下顯得更具滄桑。
這棟三層大樓的鼎新敬老院其前身正是榮縣青云鄉政府駐地
站在敬老院旁公路邊上,已能看到張家場往李晏方向的盡頭。
這棟兩層青磚小樓除了進場口的老廟外,應該算得上整個場鎮比較有年代的建筑之一。
公路對面是一排飽經滄桑的供銷社時代老店鋪
老店鋪上的招牌上“龍潭區供銷社青云分社”清晰可見
自犍路左右兩側的年代建筑,見證張家場作為青云鄉駐地的歷史變遷。
公路轉角處的紅磚房,雖不如老店鋪年長,但也充滿了時代的氣息。
供銷社老店鋪轉角后即是張家場盡頭,同時也是從李晏方向過來的場口。
每一條老街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張家場是一條自貢地區普通的鄉鎮老街,既沒有重要的文物和歷史遺跡,僅僅保留著一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年代記憶,漫步其間依稀能感受到曾經的繁華和熱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