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國家建設如火如荼,容不得片刻松懈。空軍司令員馬寧被免職后,張廷發臨危受命,接過重擔。
他15歲參軍,是槍林彈雨中熬出來的紅軍老兵,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擔任空軍司令期間,他一干就是八年。
這八年,正值空軍轉型的關鍵節點。技術滯后,裝備緊缺,思想更新迫在眉睫。
張廷發實打實地推進體制改革,夯實訓練制度,狠抓戰備能力。
這是他的高光時刻,也是空軍脫胎換骨的階段。
風浪一浪接一浪,他站穩了,也帶著空軍挺了過來。
“勝利最多、士氣最足、發展最大”
在那個兵荒馬亂、山河動蕩的年代,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悄然告別了沙縣夏茂鎮的家門。
他只帶著一腔熱血,走進了紅軍隊伍。
這個少年,就是日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司令員的張廷發。
他出身寒門,家里是做銀活的,手藝活養家糊口。
他自幼聰慧,曾在縣級國語演講比賽中拔得頭籌,也早早學會了用手藝貼補家用。
天資聰敏之外,還有一股天然的領頭勁兒:哪怕只是跟伙伴上山砍柴,也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砍的、捆的、挑的,各司其職。
他不是天生的將軍,但總像天生懂得帶人。
1928年,黨在沙縣秘密設立支部,革命的火種悄悄蔓延。
到了1933年,紅軍進入夏茂,蘇維埃政權建立,彭德懷率部擴軍。
他沒有猶豫,直接報名參軍,地點就設在他家對門的教堂。
從此,這位少年翻開了自己真正的第一頁。
他被編入紅五軍團第十三師三十七團,從新兵連一路干到營部參謀。
不到兩年,就隨部踏上了漫長艱險的長征,在戰火與饑寒中錘煉意志,擔任團通信主任,是當時不可多得的能員干將。
抗戰全面爆發后,他輾轉太行山,擔任八路軍129師通信、作戰等多職,參與百團大戰,經歷大大小小無數反“掃蕩”戰斗。
戰場不信年齡,也不講情面,他靠著一線指揮經驗步步晉升,最終成為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帶兵打下道清、安陽、邯鄲諸戰,在對日正面交鋒中打出了一張極硬的軍功牌。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他繼續作戰在最前線。
從晉冀魯豫縱隊參謀長,到大別山支隊司令,再到桐柏軍區漢南指揮部主要負責人,他幾乎每一職都肩挑重任。
收編民變武裝、剿匪安撫、整合地方政權,他樣樣不落。
劉鄧大軍南下,他是那支前鋒部隊中最穩的“定盤星”。
小平同志在報告中這樣評價張廷發所帶的三軍分區:“勝利最多、士氣民氣最好、發展最大。”
1949年,解放在即。
他受命任襄樊地委書記,兼任軍分區司令與政委,肩負三項任務:剿匪、土改、建政。
這是扎進泥土、直面復雜局勢的實戰。他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我國航空史上的奇跡
新中國剛剛成立,外患未平,空軍尚處初建階段。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張廷發臨危受命,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兵團第11軍副軍長,奔赴朝鮮戰場。
1953年初,他從戰火紛飛的前線歸來,隨即被中央軍委任命為空軍第一副參謀長,直接分管作戰工作。
1955年冬,國務院拍板:開通北京至拉薩航線。
任務交給了空軍,工期僅九個月。
這是對空軍組織、技術、調度、保障等系統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驗。
而這項挑戰,張廷發負責統籌。
從地圖上看,那是一條橫穿“世界屋脊”的航線。
航程穿越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當時空軍使用的是螺旋槳運輸機,動力有限,飛行性能更難適應高原復雜氣象。
選機場、定航線、配裝備、建系統,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爭分奪秒,不容失誤。
1956年2月23日,空軍司令部發文,劉亞樓簽字,張廷發主導。
文件直送國務院、國防部、總參,明確任務內容:選址拉薩機場,規劃航路,選擇適型機型,整修中間保障節點,統籌各類保障系統。
要飛,就得先把天打開。
試航開始于3月中旬。
19日凌晨,杜-4運輸機滿油起飛,西寧至玉樹段作為首段驗證航程。
為確保數據準確,張廷發親自調度領航科長張執之隨機同行。
從航向到地形,從山脊標高到風速流向,全靠眼觀和儀器雙重記錄。
前后四輪飛行,逐段確認地貌、氣象和飛行路徑,最終鎖定拉薩航線。
4月3日,杜-4飛機飛越念青唐古拉山口,首次抵達拉薩上空。
這是中國空軍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高原通航,從此成為現實。
4月12日,張廷發率隊赴西安,組織階段性總結。
會上,他清晰指出:西寧起飛,玉樹為中轉,航路穿越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最終抵達拉薩,這條路線地形最為合理,標高較低,飛行安全性較高。
更重要的是,地標、方位、距離等基礎資料,已基本摸清,為后續常態化飛行提供了可行依據。
十天后,4月22日,拉薩街頭,人聲鼎沸,彩旗招展。
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在此召開成立大會。正午時分,一架杜-4飛機盤旋于會場上空,撒下五彩傳單。
群眾抬頭望見,是“天兵”來了,山城一片沸騰。
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大會在即,中央代表團團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決定乘飛機返回北京。
這是一次具有象征意義的試飛。
問題隨即浮出水面。玉樹至拉薩航段尚未完全通航;而作為臨時起降點的當雄機場,跑道尚未完成碾壓,凈空條件復雜,地勢不平,能不能降?
降下去后,還能不能再飛起來?沒有人敢貿然下結論。
更棘手的是飛機問題。C-46因缺乏維修設備被迫退出,伊爾-12尚需改裝,能否適應4000米以上的高原氣候仍是未知數。
張廷發心知肚明,風險大、壓力更大。
一次失敗的試飛,不僅意味著任務中斷,還將直接影響中央領導的返程安排。
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后果不堪設想。
空軍司令部下令:5月25日至30日,必須完成伊爾-12在當雄機場的試飛。
油料、電源、氧氣、滑油等地勤保障,要求一項不落,全部提前到位。
張廷發親自盯緊,調度空十三師和所有相關單位,全力備戰。
終于,1956年5月26日清晨6點20分,副師長韓琳駕駛伊爾-12運輸機從玉樹起飛。
三個小時后,飛機首次降落當雄機場。滑跑距離長達3000米,是平原機場的四倍。隨即又進行了起飛試驗,離地用時50秒,比常規時間延長三倍。
這次試飛,標志著高原航線真正具備了運營條件。
試飛成功后的兩天里,又有三架飛機先后完成當雄航段驗證。至此,西寧—拉薩的高原通道,終于全面打通。
國防部長彭德懷當即下達嘉獎令:空勤與地勤人員克服極端困難,打破空中禁區,完成試航任務,創造我國航空史奇跡。
消息傳至陳毅駐地,他欣然召見韓琳,語氣真摯又帶著幾分感慨:我們在這里已駐足一個多月。如今航線貫通,這是西藏建設的重要起點。黨中央、毛主席對此高度重視。現在,是空軍打通了這條線,我們也可以返京報告工作了。不過——還得看空軍的安排是否同意。
5月30日,空軍再次致電陳毅。
電文明確:相關導航點已完成準備,張廷發將親赴西寧坐鎮指揮。周總理批示,須在該航線往返飛行一至兩次,確保絕對安全后,中央代表團方可乘機離藏。
不僅如此,空軍還建議:陳毅應乘坐第二批次的飛機返程,由韓琳負責駕駛,確保穩妥。
張廷發接令后,當日即趕赴西寧。
下飛機后顧不上片刻休息,立即聽取蘭州軍區空軍與空十三師的匯報,逐項檢查飛行方案、保障部署、應急預案,一直忙到確認無虞。
5月31日,清晨,當雄機場再次開啟。
陳毅、副團長等一行分乘三架伊爾-12飛機,平穩起飛。
中午時分,全部安全降落西寧,旋即經蘭州返抵北京。
不到一年后,1957年1月,中國民航局正式開通北京—包頭—西寧—玉樹—拉薩航線。
這條航線連接起祖國與“世界屋脊”的通道,是國家主權、軍事能力與統籌力量的歷史性象征。
接任空軍司令員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張廷發被授予少將軍銜。
1962年,張廷發出任空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那是人民空軍剛剛起步的階段,裝備有限,經驗稀缺,人才稀缺。
他臨危受命,投身建設體系、理順機制、強化戰備,在初創期的空軍建設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隨后的時期里,他遭受沖擊,被迫離崗,到農場勞動。
直到1973年,他終于等到恢復工作的通知,重返空軍任副司令員、黨委第三書記。而妻子也在他的鼓勵下逐步康復,重新回到了醫院崗位。
1975年,軍隊形勢依然復雜。
張廷發再度被委以重任,升任空軍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
在全面不穩定的大背景下,他用穩準的節奏和極高的政治覺悟,守住了空軍的基本盤。
1977年,他接替馬寧,出任空軍司令員,旋即晉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委。
這是人民空軍面臨重大轉型的關鍵時刻。
按照小平同志的戰略部署,他著手整頓空軍。
從人事制度到訓練體系,從作風整治到技術更新,幾乎事無巨細。
他用一種近乎“打硬仗”的態度清理積弊,推動空軍走上現代化正軌。
其成績,時人皆知,軍內有目共睹。
從空軍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看,當時他已是“長者”。
身體有舊傷,病痛時常發作,但他始終精神飽滿,節奏緊湊,做事雷厲風行。
他身上那股子“拼命三郎”勁兒,令人欽佩,也讓人安心。
同年,他前往廣西視察部隊。閱兵當天突遇暴雨。
有人建議延期,他當場否決:“既然定了,就不能變。大雨反而能錘煉意志。”
他親自站在雨中,堅持完成檢閱。部隊官兵全場肅然。
幾個月后,他又到成都部隊調研。
天氣濕熱,戰士們身著的確良軍裝、腳踩解放鞋,汗如雨下。有人勸他移步樹蔭講話。
他搖頭拒絕,堅持站在烈日下與戰士同列,說完話時,衣襟盡濕。
擔任空軍司令員期間,他統籌完成了多項國防大項任務,包括首次戰備訓練匯報演練、邊境自衛反擊戰、華北實兵對抗演習、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閱兵等。
這些關鍵節點,空軍沒有掉鏈子,反而越戰越穩。
1985年7月,張廷發退休,按照軍隊高級領導的標準享受相關待遇。
1988年,他被授予一級紅旗功勛榮譽章,軍功得到國家正式褒獎。
2010年3月25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一生戰斗,一生坦蕩。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兒子也選擇了同樣的道路,投身空軍建設,成為又一位人民空軍的高級將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