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瀘州旅游段子很多其實是大家沒找對地方
瀘州古鎮村落誠不欺我
越挖越寶藏!
私藏的古鎮漫游路線
串聯起竹林、抗戰與康養文化
千年煙火氣
既能拍出“綠野仙蹤”大片
又能一站式解鎖清幽
這盤躺平式攻略雙手獻上
跟到走就對了
觀音樂道古村(原名興隆場、落道子,別名:樂道古鎮),位于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花背溪社區,村域面積0.162平方千米。
觀音樂道古村是永寧河船工號子、納溪民歌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十大四川保護價值村落之一。2021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推薦美食:天仙硐枇杷、老街臘肉、納溪泡糖……
樂道古鎮
瀘州有處媲美重慶武隆的地方
從納溪城區驅車半小時
就能到達天仙硐后山景區
便可見一塊掛著“樂道古鎮”的牌匾
一路沿著石階而下
步行5分鐘左右便可到達古鎮核心區域
在行進過程中
可以從高處飽覽永寧河風光
行至下方
可以看見刻有“云溪”的古鎮城門
步入其中
一條主街映入眼簾
主街長300米,寬2至3.3米,呈S型
街面為青石板和長條石鑲嵌而成
街道兩旁為民居
上圖為重慶武隆天福官驛,瀘州樂道古鎮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千年古鎮,始建于三國時期,是當時云貴川重要的交通樞紐。諸葛亮、趙云、李白、楊升庵、駱成驤、石達開、蔡鍔、朱德、蔣介石、宋美齡、白崇禧等歷代名人皆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古時運輸主要依靠水路,而永寧河是滇黔入川水道,著名的茶馬古道也途經此地,樂道子便成為水陸交通要道的中轉站,可以想像這里曾經的熱鬧與繁華。
踏進古鎮,卻是如此的安靜。部分屋頂垮塌了,墻壁沒有了,門內雜草叢生,一些藤類植物順著橫七豎八掉在地上的木椽子四處攀爬,從堆積在斷垣殘壁旁的雜物里,還能依稀尋到昔日人居時的痕跡。有的地方更是直接連門都沒有了,從街上一眼就能穿過房屋看到屋后地里種的莊稼。
走到盡頭一棵大黃桷樹下,貌似就是這個古鎮的街口了。最邊上這座建筑,門口的指示牌上寫著“禹王宮”,從破舊藍漆木門的空隙可以清晰地看到門內的景象。里面一個小小的四方院子,上幾級臺階才是屋子,而那臺階兩邊的石壁上分別刻著“深挖洞”、“廣積糧”。從指示牌上簡單的介紹來看,這個禹王宮歷史相當悠久了,始建于古夜郎國時期,為防水患而建此宮鎮水。清代重新復建,解放后曾作為糧倉使用,所以才會出現毛主席語錄式的刻字。
南華宮,因為這個名字,直覺是與道教有關,但從門口的簡介上看不出來,只說是因為清康熙頒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大量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移民入川,這里是廣東移民的會館,始建于康熙年間。但南華宮里卻塑著一些塑像,不知道這里供奉的是何方神圣,而側墻上卻掛著一排毛主席的畫像以及毛主席的詩詞。也許供奉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有了信仰的支撐,才能更有勇氣面對人生的各種困苦和挑戰。
公社食堂,相對來說建筑就新了許多,已經是磚木結構了。相較于其他老房子,雖失了古樸之風,但因為它曾經的特殊用途而烙上了紅色時代的烙印,同樣讓人刮目。古街算不上長,所以花不了多少工夫就走出了街尾,沿著石板小徑往夜郎大峽谷而去。
進入大峽谷,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狀元橋。小小的石橋跨溪而過,橋下溪水淙淙,是不是也在講述著這座橋的傳說?清代狀元駱成驤前往貴州監考,路過此地,驚聞慈母病喪,便在此設壇祭母,此橋因而得名“狀元橋”。
抗戰小學,一座四合院在夜郎大峽谷谷底滿目蔥郁中安然落座,清幽不輸武隆的那座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勾起眾多看客情思的天福官驛。
抗戰小學由當時樂道鄉鄉長曾子平先生倡建。曾子平是惲代英的學生,其思想深受惲代英的影響,有愛國抱負和理想。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北平原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并揚言滅我中華。為激發人民抗日救亡的熱情,培育后代抗日救國的思想,曾子平“為鄉人所利,動建學之愿,籌集國幣六十萬”,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開始,在樂道場之上“鑿山為基,下帶溪流,上枕山麓”,歷時兩年建成。學校建成后,曾子平撰寫校訓:學文習武、報效祖國。抗日到底,光復山河。
當年學校除了教授國文、數理化,抗戰小學還專門開設有軍訓課程。學生早晚出操,一周跑一次越野。此外,學校還開設拳術、刀術、射擊等軍訓科目,教員均為當地駐防的部隊軍官。學校內石砌棱形高臺上刻有“還我河山”“驅除倭寇”“抗戰必勝”“中華萬歲”等標語口號。
抗戰小學所在的樂道場,史書載集散中轉而碼頭興,始于湖廣填四川的明末清初,兇水運發達,川鹽在此人黔古道從場口遠去,山間鈴響馬幫來,背鹽去山貨來,四面八方商家云集,生意紅紅火火,各業興旺發達,故名興隆場。后來清狀元駱成驤奉旨去貴州主考,路經興隆場而樂于山水間,樂于天人合一的商貿古鎮、水碼頭而口占五言絕句:“人生似流云,樂道樂山川。世間多勝跡,唯在川黔邊。”人們便將興隆場改名樂道場。
從此,樂道場沾了狀元公的靈氣,大興文風、辦廟學、修祠堂、建會所、立燈樹、敬文昌。一個古場上大小寺廟七八座,在永寧河岸都是罕見的,其間流傳的神奇傳說更使其蒙上神秘色彩。
“叭葉子煙品瀘州大曲;擺龍門陣聞巴蜀古音”,以其調侃的口吻道出樂道場人家的生活情結,而散布在古場的民居建筑,屋頂小青瓦,結構前店后屋,小閣樓,正中堂屋,依次雜屋、廚房、后同,木樓上是住處。臨江而建的是吊腳樓,白天,門窗推開則見永寧河上的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夜晚,則桅燈高掛,映紅了水面,不時傳來漁家女兒的歌謠之聲。
報地名!
假期第一天你抵攏哪里了?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納溪文旅、四川日報、百度百科等
有碧波蕩漾,也有層巒疊翠
有沃野千里,也有梯田縱橫
有川江豪情,也有恬淡閑適
這是造物主賜予瀘州極致的偏愛
當山、江、風、物凝聚交融
這片土地便有了靈性
有了獨特于他處的造化神奇
眾里尋他千百度
我們熱愛瀘州每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