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未止,美國會列出“7大罪狀”,要把特朗普拉下總統位?
中美雖發布聯合聲明,但關稅戰的硝煙并未散去,芬太尼議題已然成為新的火藥桶。而就在特朗普政府醞釀對華新政策的同時,美國國會突然亮出"7大罪狀",一場針對特朗普總統大位的彈劾風暴正在悄然展開。
或許,中美這次發表聯合聲明只是美方短暫的停歇,據《華盛頓郵報》披露,特朗普最初堅信美國能承受貿易戰陣痛,但到四月末情況突變。
五大湖區的碼頭工人集會抗議、中西部卡車司機工會的抱怨信雪片般飛向白宮,這些曾將特朗普送入白宮的藍領階層開始倒戈,特朗普的基本盤正在崩塌。
幕僚長威爾斯和財政部長貝森特拿著民調數據警告:每維持一天關稅,就可能流失上萬張選票。
更致命的是,中國企業界的韌性超出華盛頓預期。美國大型零售商與汽車制造商紛紛警告對華關稅的反噬效應,連特朗普的共和黨盟友也加入反對陣營,種種逼迫下,特朗普選擇暫時低頭。
很明顯,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與特朗普最初堅信美國能"承受短期痛苦贏得貿易再平衡"的設想不符,但特朗普顯然不是輕言放棄的人。
現在,新的風暴已經在芬太尼問題上初顯,環球網報道,美國前駐華大使伯恩斯近日接受彭博社專訪時強硬表態,聲稱中國若不在芬太尼問題上配合美國打擊行動,將面臨"明確警示"。
他特別提及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的20%關稅正是施壓工具。
這番言論發表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迅速回應,指出美方以芬太尼為借口加征的兩輪關稅已遭中方反制,相關措施"仍然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目前保留的30%對華關稅中,20%直接與芬太尼掛鉤。伯恩斯堅稱中國有能力切斷芬太尼前體化學品流通,但數據卻顯示矛盾:自2019年中國在全球率先整類列管芬太尼類物質后,美方的報告就已經承認"幾乎沒有發現從中國進入美國的芬太尼"。
所以美國兩次拿芬太尼挑事,其實就是將國內毒品危機"外部化",通過關稅轉嫁自己治理失敗的責任。
這場博弈暴露出兩國治理理念的深層差異。中國采取源頭管控的"零容忍"禁毒政策,而美國則更依賴關稅施壓。
有分析指出,涉及芬太尼的20%關稅可能無法通過常規貿易談判解決,需建立專門的禁毒合作機制,涵蓋公安、緝毒等專業領域對話。
就在中美隔空交鋒的同時,美國民主黨已經按耐不住了,國會內部開始行動,打算將特朗普拉下總統大位。
密歇根州眾議員塔尼達爾率先發難,在眾議院突然拋出七項彈劾條款。這份堪稱"總統罪狀大全"的清單包含:擅自挪用國會撥款、發動"經濟侵略"、變相收受企業政治獻金等等7條指控。
可以看出,塔尼達爾指控的每一條都暗含某些關聯:所謂"濫用貿易權力"直指對華關稅戰,"篡奪撥款權"涉及特朗普政府扣押聯邦資金的行為,而"暴政泛濫"則影射其在移民政策上的強硬立場。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第一條"妨礙司法公正",直指特朗普政府近期強推的移民法案涉嫌干預司法部獨立調查。
這場彈劾突襲處處透著精妙算計。總統專機剛離開,眾議院程序委員會就收到動議文件。按照議事規則,除非提案人主動撤案,否則必須在72小時內啟動表決。
但分析普遍認為,彈劾成功概率渺茫:共和黨控制參眾兩院多數席位,且民主黨內部對此次"突襲"意見分裂。部分黨內人士批評塔尼達爾未經協調擅自行動,可能打亂中期選舉前的戰略布局。
塔尼達爾本人也承認未尋求黨內高層批準,但堅稱"總統已犯下必須彈劾的罪行"。盡管這場政治表演難以撼動特朗普地位,卻折射出美國內部的深層撕裂。
此外,以特朗普的性格,回國后必然展開政治報復,兩黨惡斗或將進一步升級。
芬太尼議題與彈劾鬧劇看似平行,實則存在隱秘勾連。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退讓,某種程度上是迫于國內政治壓力;而民主黨選擇此時發難,既是對總統權威的挑戰,也暗含對中美博弈策略的質疑。
從更宏觀視角看,美國正陷入"內病外治"的怪圈:國內矛盾轉化為對外施壓,施壓無效又激化內部斗爭。
就像芬太尼危機本質是其醫療體系和社會治理的積弊,卻演變成對華施壓的籌碼;關稅戰本欲重塑貿易秩序,反加劇國內經濟矛盾;而政治精英們忙于權力廝殺,將國家戰略淪為黨爭工具。
這種"自己生病逼別人吃藥"的邏輯,注定難以持續。
對中國而言,這場博弈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堅守核心利益的同時,中方可通過專業對話機制破解芬太尼僵局,同時警惕美國政治內耗可能引發的對華非理性行動。
畢竟,當華盛頓的槍口開始轉向內部時,誰也無法預料下一顆流彈會飛向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