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從來都不用拋售美債這招來對抗美國呢?
大家好,我是老丁
看一個人的經濟實力,就看他的資產和負債,同樣的,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是看他的資產負債。
中國這個國家,有多少資產,有多少負債呢?看下面這張圖。這是中國央行最新的資產負債表。從這張圖中我們能看到,中國資產項中最多的便是“外匯”這一項,有21.7萬億人民幣(如圖)。
根據2025年4月的一份報告,中國直接持有美國國債規模7843億美元,按照今天1:7.2的匯率來算,相當于5.65萬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間接持有的。
為什么中國要持倉美債?
可是中國為什么要持有這么多美債呢?
那是因為截止到今天,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備的國家。這些錢,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積累的“家底”。中國常年都是出口大于進口的,中國企業從外面掙了錢,回來就會將外匯兌換為本國貨幣,央行就這么被動地需要購入外匯,這錢成了外匯儲備。
截至2025年初,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3.2萬億美元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美元資產,而這些美元資產當中,絕大多數就都是以美國國債的形式存在的。
為什么不拋售美債?
外匯儲備是不能隨便進行大規模拋售的,它有大用呢。比如當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時,央行就可以通過拋售外匯儲備,來購買本幣,維持匯率穩定;
而且,外匯儲備對應著基礎貨幣的發行。2015~2016年的時候,中國就出現過一次大規模的資金外流,外匯儲備流失,差點就引發了國內的金融危機。
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時期,中國貿然拋售手中的巨額美債,會導致美國國債價格暴跌,這雖然會給美國帶來很大影響,但是中國手里的3.2萬億美元外儲,也會出現巨大損失。
而且把外匯儲備大規模地給拋了,也會大大削弱管理人民幣本幣和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這時候萬一有個大點的財團過來做空人民幣,中國連應對的能力都很難…如果只是拋售美債,其實世界上也沒有可以承接這么大規模資金的資產了…
所以,貿然拋售美債,是屬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了。
美國其實也很怕中國大規模拋售美債,比如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美國就給中國打電話,說請中國不要拋售美國國債,因為如果當時中國真的趁亂拋售美債,美國國債暴跌,利率繼續上升,會讓當時原本就不堪重負的美國企業和家庭,出現更大的危機。
現在回頭看,當時中國是答應了這件事的….
不過,今非昔比,不大規模拋售美債,并不代表中國一點都不會賣,其實這兩年,中國就一直在減少美債的持倉規模,高峰時期是 2020年,當時約1.2萬億美元。隨后每年都會賣掉一些美債,然后買進其他國家的債券或者企業債等。包括黃金,黃金是最近兩年中國央行主要買進的資產之一呢…
中國想要完全賣掉美債是很難的,我們一談到無風險利率,其實就是指美國國債的30年期利率。這個世界現階段,很多東西都還是以美債為錨點的…持有美債,對美國好,對中國也好。
中國還需要繼續跟美國做生意,所以可能會想辦法逐漸減少,但是并不會完全拋掉…
未來中國有可能會大規模拋售美債嗎?
那未來會有哪天,中國有可能完全拋售掉美債嗎?
其實是有可能的!如果真的把美債比作對抗之間的金融工具的話,也一定不會是現在使用,只有天時地利人和都順一個方向的時候,才能做一些事。
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量子基金等財團,就是在九十年代末亞洲即將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才選擇推波助瀾,做空泰銖,最終造成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又趁低價買進這些國家的部分國有資產…
為什么不在前幾年的時候去做空泰銖,或者買進資產呢?因為天時地利不配合,宏觀趨勢不允許,而且價格也不合適。
所以,如果真的有一天中國要拋售美債,那情況一定非常極端了。可能是市場對美元徹底失去信心的時候,也可能是政治上出現什么問題的時候等等
所以我們回看歷史,當年蘇聯就沒有大規模持有美債。
其實也不是蘇聯完全不想持有。是由于1934年《約翰遜債務違約法案》的限制,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被禁止進入美國債券市場的。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才嘗試通過“改革債券”進入了西方資本市場,但是規模也有限。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其實當下雖然國際上有很多政治事件,但是全球化的大趨勢在今天仍然是延續的,如果沒有這個大趨勢作為基礎,最近的中美也不可能達成關稅緩和的共識。
大家都受益,一定好過大家都受損。所以今天,乃至很長一段時間的未來,中國都依然還會持有一定規模的美債,因為雙方都需要這個…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