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晚在線援引《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近日報道,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瑞爾日前公開表示,澳大利亞頂住了美國的壓力,拒絕在貿易問題上對華施壓。澳媒以“澳大利亞拒絕加入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為題,刊登了對法瑞爾的專訪報道。法瑞爾在采訪中稱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對華貿易要比對美貿易“重要10倍”。法瑞爾在采訪中稱:“我們希望增加而不是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我們將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是根據美國人的想法來決定如何繼續與中國的交往。
法瑞爾(資料圖)
同時他還甩出來一組扎眼的數據,2023到2024年澳大利亞賣給中國的東西價值2120億澳元,可賣給美國的只有370億澳元,換算一下,中國市場的分量差不多是美國的6倍。在這個背景下,法瑞爾說我國重要性是美國的10倍,雖然帶著點強調的意思,但也能看出中國在澳大利亞經濟棋盤上的分量有多重,以前跟著美國瞎折騰,結果把自己的飯碗差點砸了,現在算是想明白了,不能為了別人的利益丟了自己的口糧。
近來,澳大利亞舉行了選舉,選舉的過程乏善可陳,沒什么懸念,反對派沒能掀起太大的風浪。其中做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澳大利亞的選舉,并沒有打多少“反華牌”,包括之前曾高度反華的澳大利亞反對派,態度也變了。這說明什么?說明在澳大利亞內部,處理對華關系方面,上下都偏向務實的一面,而非對抗的一面。同時也說明,在澳大利亞打“反華牌”這一招已經沒什么太大作用了,不像美國和加拿大,這兩個國家就明顯更反華。
澳方在近日選舉后向美國提交的關稅減免提案中就明確表示,“不會為了達成協議而妥協”。這種底氣源于澳大利亞駐美大使陸克文與美國商務部長、貿易代表的多輪博弈,更源于中國市場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阿爾巴尼斯政府的政策轉向,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反思。
特朗普(資料圖)
2020年,莫里森政府跟隨美國,在新冠疫情源頭調查上對中國采取不友好態度。后又在臺灣問題上發表不當言論,對中國投資進行審查或者限制。中國當即也對澳采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據澳洲媒體統計,澳大利亞的龍蝦、葡萄酒、大麥、煤炭等大宗出口產品對華出口均嚴重受挫,損失高達數百億澳元。美國當時口口聲聲聲稱,會和澳大利亞“站在一起”,共同面對中國“經濟脅迫”,結果卻偷偷“背刺”澳大利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擴大對華出口。
中國對于澳洲來說太重要了。除了十三億人的中國,沒有哪個國家需要如此大量,持續的買入如此多的資源。那些中國工業運轉用的鐵礦石,我們餐桌上的牛肉、羊肉、大麥,還有大家愛喝的葡萄酒,很多都是來自澳大利亞。印度雖然人多,但是沒錢,工業制造也沒發展起來。中國已經連續十五年坐在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位子上,沒人可以代替。中美之間貿易有點小摩擦,澳大利亞卻趁機找訂單,中國不進美國貨了,他們就拼命推銷自己的澳洲貨。
法瑞爾(資料圖)
多少澳大利亞人記憶還停留在兩年前的嚴峻氣氛,街頭咖啡館里,白領們聽到貿易戰的消息就直搖頭,愁著房貸和孩子的學費。誰都知道,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社會民生更是立身之本。如今,看到新政府把商貿合作放在第一線,想必再也不會鬧出“跟著美國喊口號卻犧牲自己生計”的鬧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