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如光,微以致遠。“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一部未完的詩集,扉頁浸染晨露,行間綴滿星光,記錄著他們在育人道路上的點滴動人故事。
“育人故事”專欄將講述您與學生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現廣大教育者的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匠心與溫度。本期“育人故事”專欄,一起傾聽隴西縣云田石家門小學曲自立老師的育人故事~
我是隴西縣云田石家門小學的數學老師曲自立,在黃土高原的褶皺里守了18年講臺。如今校舍煥然一新, 全校只剩三個老師和六年級的王敏博,這個總把笤帚當金箍棒玩的孩子。
石家門小學規模很小,只有幾間教室,教學設施也很簡陋。往昔,這里也曾熱鬧非凡,學生們在校園里盡情嬉笑玩耍,教室里傳出朗朗書聲。可隨著鄉村人口大量外流,學生越來越少,到現在就只剩王敏博了。即便如此,我從未想過放棄,因為我深知,我的堅守對這一個孩子而言意義重大。
王敏博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清晨,他總會早早來到學校,放下書包就跑去校園角落,看螞蟻搬家,觀察蜘蛛如何織網。他會興致勃勃地跟我分享,螞蟻們怎樣齊心協力搬運食物,蜘蛛織網時的動作多么嫻熟。課間休息,他就像一只歡快的小鳥,在校園里跑來跑去,聞聞花香,摸摸老槐樹粗糙的樹皮,感受著大自然的氣息。放學后,他會主動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忙開校門、撿地上的紙屑,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學習上,他長期進步不大,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方法也不對,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屬于大家常說的 “學困生”。但我從未因此降低對他的要求,也沒有減少對他的關注,反而更明白他急需我的幫助。
我辦公室墻上的地圖,是敏博最愛的 “隴原地圖”。我們用黃土粉末涂出梯田輪廓,剪碎的黃芪片貼成山脈,洋芋淀粉和水調成糊,粘出渭河走向。講到比例尺時,我握著他的手畫線段:“這厘米代表隴西縣到定西市的 10 公里,就像你從家到學校的 200 步。” 他突然指著黃芪山脈說:“曲老師,我們的教室就是地圖上的小數點!”
去年,教室里還有兩個學生。敏博和隔壁桌的王雅軒總把玻璃彈珠藏在課桌抽屜,趁我轉身時偷偷碰撞玩耍。有次我故意咳嗽一聲,兩人慌忙把彈珠塞進書包,王雅軒的彈珠滾到講臺下,敏博立刻趴地上幫她撿。那時王雅軒幫助敏博用彈珠算加減法,十顆紅色彈珠代表 “10”,五顆藍色代表 “5”,湊在一起就是 “15”。后來王雅軒轉學去了丹義小學,臨走前把最愛的蝴蝶彈珠送給敏博,他攥著彈珠在操場老槐樹下坐了一下午,直到暮色把影子拉得老長。
如今教室只剩他一人,但敏博總會在書包里裝兩個文具盒,一個裝自己的玻璃彈珠,一個裝著王雅軒和石子航留下的。有時他會對著空課桌自言自語:“石子航你看,曲老師今天教的圓錐體積,就像你以前戴的草帽,怎么才能裝滿水?” 說罷又自己擺擺手:“不過現在我會算了,等你們回來,我教你們。”
我知道,那些短暫的同學情誼,早已成為他童年里溫暖的注腳。就像大樹上的年輪,每一道都刻著相遇與離別。而我能做的,就是陪著他,把這些關于分享、關于告別的故事,都變成成長的養分 —— 就像他把玻璃彈珠按顏色分類時,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統計;在給轉學生寫信時,悄悄記住了地址里的數字編碼。
教育從來不是孤島,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那些曾經的同學情誼,那些共同度過的時光,都會在孩子心里種下溫暖的種子。就像敏博總說的:“石家門的教室很小,但我們的笑聲,能裝滿整個莊里。”
全市教育工作者
“定西微教育”
期待您的文字投稿
愿您在閑暇之際
待水沸茶煙輕揚時
執一卷泛黃的書冊
讓墨香與茶氤共舞
筆尖游走處
濺起星子般的教育靈光
寫下您的教育故事與隨筆
小編郵箱:2438685849@qq.com
文件請壓縮
以“縣(區)+學校
+姓名+聯系方式”
命名格式
記得給小編投稿吖~
來源:定西微教育〡編輯 整理: 掌上隴西
【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征稿郵箱:50169220@qq.com
合作請添加小編微信號:zhangshanglongxi
掌上隴西
掃碼添加客服微信
|廣告發布|便民信息|本地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