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錦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祭告天地,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大明,定都南京。自此,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帝國拉開了序幕。一直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后一代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之上,明朝這個龐大的“家族企業”已經運行了276年,歷經了十六位皇帝。
現如今,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景區已經是國家級5A景區,那么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
一、橫掃六合,洪武建國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身份最低微的大一統封建帝國的開國皇帝(筆者按:雖然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出身也很低微,但劉邦至少是泗水亭的亭長,盡管也是農民,但遠沒有要過飯、當過和尚的朱元璋身份更低微),自投身郭子興帳下后,屢立戰功,并迎娶了郭子興的義女——也就是未來的馬皇后為妻。
之后朱元璋依靠淮西舊部,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并與元軍虛與委蛇,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郭天爵等南方割據勢力,最后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完成全國統一的偉大事業,并將元朝統治者重新趕到草原之上。
統一全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并在鐘山之下選定了自己的“萬年吉壤”。鐘山山麓位于玄武湖以東,北靠長江,南望秦淮河,朱元璋去世后葬在鐘山山麓的西側,這便是明朝的第一座皇陵——明孝陵。因為明孝陵地處南京,自然不在北京“明十三陵”的范圍之內。
二、奉天靖難,建文失蹤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暴斃,次子秦王朱樉(筆者按:讀音通“爽”)和三子晉王朱棡(筆者按:讀音通“剛”)也先后去世,處于悲痛之中的朱元璋沒有選擇立時為“長子”的四子燕王朱棣繼位,而是跨過了所有的兒子,立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朱允炆即位后,改年號為建文,并啟用了一群文臣輔政。自古以來,藩王權力過大,中央政府尾大不掉的局面便是歷朝歷代需要解決的問題。朱允炆繼位初期,全國各處重要城市和邊防要地均有他的叔叔們就藩于此。在近臣的建議下,朱允炆為了避免漢“七國之亂”和晉“八王之亂”的情況發生,決定把屠刀指向他的叔叔們——他要“削藩”。
朱允炆成為皇帝之后,忘卻了他爺爺奉為圭臬的親情至上的要義,多位親王被廢為庶人,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不滿朱允炆如此羞辱的行為,舉火自焚...朱允炆的種種舉動,刺痛了身為最年長叔叔朱棣的心,于是在一場密謀策劃之后,朱棣自北京起兵,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最終攻入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此后再無可探得的消息。人尚且找不到,何況他的陵墓呢?
三、土木之變,景泰上位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重用大太監王振,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朝政廢弛,大臣結黨營私,明朝的統治開始出現頹象。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輕率地率軍出征瓦剌(筆者按:讀音通“辣”),最終在土木堡這個地方被瓦剌大軍一舉擊潰,數百名朝廷重臣死于亂軍之中,明朝最精銳的京畿將士們均在此役中被殺或被俘,身為一國之君的朱祁鎮也被迫“北狩”,成為了“瓦剌留學生”。
皇帝被俘,舉國震驚!留守京城的大臣們害怕瓦剌人以朱祁鎮為要挾,于是在奏請皇太后之后,擁立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英宗朱祁鎮的弟弟郕(筆者按:讀音通“成”)王朱祁鈺繼位,年號景泰。朱祁鈺上位后,提拔一代名臣于謙為兵部尚書,部署“北京保衛戰”的作戰方案。并且朱祁鈺和于謙呵斥了試圖遷都南京的徐有貞的建議,這為以后徐有貞聯合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埋下伏筆。
朱祁鈺和于謙的組合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瓦剌大軍敗退,并且朱祁鎮身為“太上皇”也喪失了在瓦剌軍隊里的可利用價值。于是瓦剌人為了激發明朝朝堂之上的內部矛盾,選擇把朱祁鎮送回了北京,之后朱祁鎮被朱祁鈺安置在南宮之內,成為國家最高的政治“囚犯”。
后朱祁鈺的獨子朱見濟夭折,其皇后也隨即去世,朱祁鈺遭受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在此期間,徐有貞秘密聯絡了在北京保衛戰之中立下戰功的石亨,以及身在內宮的太監曹吉祥,慫恿被軟禁的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輔助朱祁鎮成功復位。沒過多少時日,朱祁鈺去世,朱祁鎮對這個弟弟這幾年的執政頗為不滿,隨后將其降為郕王,仍以親王之禮安葬,這便是第三位沒有在“明十三陵”中有陵墓的皇帝,直到后世皇帝才為朱祁鈺上廟號明代宗,承認他身為皇帝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