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明王朝自開國太祖朱元璋一個碗開局,到末代皇帝朱由檢一條繩結局,前后共有十六位皇帝,但在世之時被冊立為皇太子的卻只有十四人。
這十四人之中,有八人最后成功即位,分別為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
剩余的六人也并未被追封為皇帝,其中有太祖朱元璋之子懿文皇太子朱標、建文帝朱允炆之子恭愍皇太子朱文奎、憲宗朱見深之子悼恭皇太子朱祐極、世宗朱厚熜之子莊敬皇太子朱載壑、崇禎帝朱由檢之子獻愍皇太子朱慈烺。
朱祁鈺、朱見濟父子劇照
但還有一人,日后卻被降封為世子,且終明一世乃至于到了南明,都沒有恢復其太子的身份。這個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懷獻皇太子朱見濟。
易儲風波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瓦剌太師也先率領大軍南下,在貓兒莊擊敗右參將吳浩所部明軍。吳浩長期與猛將石亨搭檔,素以“膽略超異,武藝精熟”著稱。這樣的大將,都不是瓦剌騎兵的對手,大同明軍感到無比震驚,立刻八百里加急向朝廷求援。
當朝皇帝英宗朱祁鎮聞訊之后,立刻加賞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官軍,準備親征。面對著百官的苦勸,英宗態度堅定,表示我知道你們的忠君愛國之意,但這一仗必須要打。
上曰:“卿等所言,皆忠君愛國之意。但虜賊逆天悖恩,已犯邊境,殺掠軍民。邊將累請兵救援,朕不得不親率大兵以剿之。”—《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
明英宗出征劇照
七月十五日,英宗親率大軍出征,于八月初一日抵達大同。但是僅僅兩天以后,英宗便率軍返回京師。八月十四日,大軍暫駐土木堡,隨即陷入瓦剌軍隊的包圍之中。斷水一天后,瓦剌騎兵“四面沖突而來”,明軍大潰,英宗被俘,扈從文武大臣傷亡殆盡,三大營精銳幾乎全軍覆沒。
- 臨危受命
皇帝被俘,大軍潰敗,外敵大兵壓境,京城之內人心惶惶,按史書的說法是“群臣聚哭于朝”。但是哭來哭去也不是辦法,當務之急是重新選一個領頭人。
郕王朱祁鈺劇照
此時英宗生母孫太后站出來穩定大局,命并非自己所生的郕王朱祁鈺監國。先帝宣宗朱瞻基總共就兩個兒子,嫡長子是被俘的英宗朱祁鎮,庶次子則是目前監國的郕王朱祁鈺。
不過就在國難當頭之際,孫太后和郕王之間還爆發了一場權力斗爭。八月二十日,孫太后下旨立英宗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這是警告郕王不要有非分之想。八月二十一日,郕王令諭沿邊諸將,讓他們將所有持御用器物來見的使臣,都視作瓦剌奸細予以截殺,這是要切斷英宗與朝廷的聯系。
八月二十二日,孫太后向天下發布詔書,明確表明郕王只是代總國政。朱祁鈺的反擊來得也很快,八月二十三日,著名的皇宮武打比賽爆發。就在紫禁城午門左門,忠于英宗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大太監王振的親信毛貴、王長隨,被一群文官活活打死,史稱“血漬廷陛”。
孫太后劇照
清洗完王振余黨之后,群臣向孫太后逼宮,表示皇太子只有三歲,根本無法主持朝政。要想保住江山社稷,必須立郕王為帝。懾于“午門血案”所帶來的震撼,孫太后只能同意由朱祁鈺即位稱帝。
丙子,文武百官合辭請于皇太后曰: “圣駕北狩,皇太子幼沖。國勢危殆,人心洶涌。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奠宗社。”疏入,皇太后批答云: “卿等奏國家大計,合允所請。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禮部具儀擇日以聞。”—《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一》
九月初六日,朱祁鈺在奉天殿登基,尊兄長朱祁鎮為太上皇帝,命于謙為兵部尚書,石亨以右都督的身份掌后軍都督府事,厲兵秣馬,準備在北京和瓦剌人決一死戰。當年十月,明軍在北京城下擊退瓦剌大軍,保住了宗廟和社稷。朱祁鈺站穩了腳跟,大明歷史就此進入景泰時代。
- 改立太子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瓦剌“留學”一年的朱祁鎮回到了京師。朱祁鈺在東安門迎見了這位太上皇帝,隨即將其打發進紫禁城外的南宮,即他們兄弟二人的父皇宣宗當年的太孫宮,就此軟禁起來。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劇照
當年是宋高宗趙構如何坐穩龍椅,朱祁鈺心里很清楚,所以他一直不愿意迎回太上皇帝。不曾想使臣楊善巧舌如簧,太師也先就坡下驢拋還了這個燙手山芋。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朱祁鈺認為有必要將太子改立成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
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已豐的朱祁鈺決意推進易儲一事。皇帝召集內閣幾位大學士:陳循、高谷、江淵、王一寧、蕭镃和商輅,就改立太子之事賜予他們白金。據《明史》的說法,皇帝這是向內閣行賄。其實事情并沒有那么復雜,朱祁鈺此舉就是逼內閣站隊,同意的收下白金,不同意的就收拾行囊滾蛋。
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鎡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對于滿朝文武來說,朱祁鈺有再造大明的中興之功,更何況“父有天下,必傳于子”,若仍是由太上皇帝之子為皇太子,不利于大明社稷江山的安穩。
景泰帝朱祁鈺劇照
包括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太子太傅兼禮部尚書胡濙、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王直、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谷、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在內的文官,魏國公徐承宗、寧陽侯陳懋、安遠侯柳溥、武清侯石亨在內的武勛,全都同意改易太子。
奏下禮部,尚書胡濙,侍郎薩琦、鄒乾集文武群臣議。眾心知不可,然莫敢發言,遲疑者久之。司禮監太監興安厲聲曰:“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僉名,尚何遲疑之有?”于是無一人敢違者,其議遂定。—《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十五·廢帝郕戾王附錄第三十三》
五月初二日,朱祁鈺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冊立自己庶長子朱見濟為新的儲君。為了徹底解決嫡庶問題,皇帝廢還廢黜了原配皇后汪氏,命朱見濟生母杭氏進位中宮。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蟄居南宮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鎮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史稱為“奪門之變”或“南宮復辟”。
朱見濟與杭皇后劇照
朱祁鈺做了近八年的皇帝,居然能被兄長輕易翻盤,包括于謙在內的文武官員也迅速接受了政變結果,這又是為何呢?一般來說,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只有一條:皇太子朱見濟的早逝。
當年朱見濟被冊立為皇太子之后,享受了極高的待遇:靖難元勛陳懋、五朝元老胡濙、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石亨等文武重臣,都兼任東宮屬官。此外隨侍皇太子的護衛人數高達五千人,其中府軍前衛幼軍二千人,外加圍子手三千人。
然而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子朱見濟不幸去世,年僅九歲,謚曰懷獻,葬于京西金山。一直到奪門之變發生之前,朱祁鈺都沒能再生出一個兒子。
少保于謙劇照
因此對于手握兵權的于謙來說,他若是抓了太上皇帝,宮中身染重病的景泰皇帝一旦不諱,誰來做皇帝?請沂王登基?自己抓了他老爹,新天子會放過自己嗎?若是迎立外藩,比如宣宗的親弟弟襄王朱瞻墡,那帝系不就從宣宗一脈轉到襄王一脈?放著太上皇帝、沂王、榮王在此而行此舉,其他宗室親王又有誰不能覬覦皇位?豈不是要天下大亂?這才是于謙坐視南宮復辟的真正原因。
- 懷獻太子未死
若是朱見濟還活著,事態會如何發展?奪門之變后,朱祁鎮在早朝時候面對文武百官之時,對于自己為何要重登皇位,給出了一個解釋:“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復位”。
奪門之變劇照
身為太上皇帝,原本已經不該再管朝政,只要接受當朝皇帝的尊奉即可,即所謂“禮惟有隆而無替,義當以卑而奉尊”。這里的“卑”指的是皇帝,“尊”則是太上皇帝。換句話說,若是朱見濟在世,父皇病重,那就應該由皇太子監國。
也就是說,若是太子還在,即使是太上皇帝作亂,于謙也敢于果斷平叛。當年北京保衛戰之時,明知太上皇帝就在瓦剌大營之中,于謙依然毫不猶豫地下令開炮。只有太子登高一呼,至少錦衣衛肯定忠于景泰皇帝(南宮復辟后朱祁鎮首先撤換了錦衣衛指揮使),就憑太上皇帝手下這些人,只怕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日后擁有韃兵的曹欽、曹吉祥之亂是如何被鎮壓的,可以拿來作為參考。
結語:若是太子始終保持健康,那么太上皇帝大概率不敢生出造反之心。即使真的發生了奪門之變,相信也會被第一時間迅速平定。但是問題在于,太子真的能不死嗎?
朱祁鈺、朱見濟父子劇照
懷獻太子去世后,群臣上奏請求復立沂王,監察御史鐘同認為“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禮部儀制司郎中章綸則認為如今天災連連,全是因為汪皇后和沂王被廢黜所致。
明代仁宗、宣宗暴卒,憲宗、孝宗為同一名庸醫所誤,武宗想換太醫而不可得,世宗出巡承天而行宮起火,留宿宮中而險些被殺,熹宗神秘落水,所以朱祁鈺想保住太子的命,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南宮復辟后,景泰帝慘遭廢黜,仍封為郕王,死后賜惡謚曰“戾”。朱見濟被剝奪皇太子稱號,仍稱為郕懷獻世子。可惜了力挽狂瀾于既倒的朱祁鈺,因為失去了朱見濟,也永遠失去了成為世宗乃至世祖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