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48歲突然在北京去世,這導致毫無準備的儲君朱瞻基花了22天時間才匆匆從南京趕北京即位。
22天,是大明帝國最高權力的真空期,當時朱瞻基的9個弟弟都在北京,難道他們沒有一點奪位的心思嗎?
事實是9個人確實沒有任何異動,而是團結一致以防任何的風吹草動,等著朱瞻基回來即位。
朱瞻基在位不到10年也駕崩了,他死的時候,太子不到9歲,主少國疑,朝廷上紛紛傳言:太后要立一個年長的王爺繼位。
然而,朱瞻基年長的弟弟們,依然老實本分,無人搶奪王位。這些王爺們為什么這么老實呢?
第一,朱瞻基當儲君時間長達十四年,地位牢固。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對朱標偏愛有加,儲君地位穩如泰山,沒人敢于他爭奪太子之位。
朱棣登基后,卻表現出對長子朱高熾的厭惡,更喜歡次子朱高煦,從而讓朱高煦有了異心。試想,如果朱棣始終站在長子一邊,次子是輕易不敢有奪嫡的想法。
罕見的例外是玄武門事件,但那是因為李世民的實力太強了,唐朝的一半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普通王子不具備李世民的條件。
讓我們再看看朱瞻基的弟弟們朱瞻基從永樂九年當皇太孫,朱高熾登基后,任命他為太子。朱瞻基總共擔任了14年的王儲。
朱棣在世時,對朱瞻基偏愛過于明顯。他任命他不喜歡的長子的兒子為皇太孫,部分原因是為了讓朱瞻基將來成為皇帝。
朱瞻基在12歲時成為皇太孫。在歷史上,當太子在世時,皇帝通常不會任命皇太孫。朱棣親自率領朱瞻基赴戰場,為他組建了一支年輕的軍隊,并幫助他培養了自己的班底。
此刻,就連王儲朱高熾也不敢說要換了朱瞻基,更不用說朱瞻基的弟弟了。他們只是普通的皇子,怎么敢有篡位的念頭?
朱棣去世后,朱高熾甚至在登上王位之前,就將東宮的印章交給了朱瞻基,并告訴他的大臣們:“過去,當我掌管朝廷時,繼承人的地位長期不確定,討論也很激烈。我們現在就定下來,把東宮圖章交給朱瞻基,何必費心討論,看誰又敢妄議!”
兩代皇帝堅定地站在朱瞻基一邊,大臣們并不愚蠢,他們自然會支持朱瞻基。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的弟弟們既沒有勇氣也沒有條件奪取王位。即使他們有奪取王位的意圖,他們也可能找不到支持者。
畢竟,他們只是一群在深宮長大的王孫,很少有機會與政府互動,也沒有自己的影響力。沒有皇帝的默許和支持,普通王子和孫子不太可能對皇帝青睞的繼承人構成威脅。
畢竟,歷史上有多少像李世民這樣有逆天能力的王子?對于朱瞻基的弟弟們來說,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順從朱瞻基,朱湛登基后,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第二,外面有個強敵朱高煦。兄弟們需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做了20年的太子,大部分時間都受到弟弟朱高煦篡位的威脅。朱棣一直不喜歡朱高熾,認為他太胖了,不能騎馬,性格也不像他自己。他更喜歡英雄朱高煦。
在京南時期,朱高熾留在北平守衛主營,而朱高煦則跟隨朱棣進行南北遠征,多次救了他的命。朱棣曾對朱高煦做出了鼓勵性的暗示:朱高煦將來有機會成為王儲。
然而,朱棣即位后,出于實際考慮和對孫子朱瞻基的偏愛,仍然讓朱高熾當太子,背叛了他對朱高煦的承諾。野心勃勃的朱高煦自然拒絕保持沉默。
他拒絕聽從朱棣的命令前往封地,堅決留在京城培養勢力,覬覦太子之位。朱棣一直對朱高熾不滿,很高興看到朱高煦留下威脅太子。
朱高熾曾被陷害,東宮的許多官員都被監禁。自古以來就被廢黜的太子有好結局的幾乎沒有。朱高炙家還是有2個儲君,一旦失勢,鐵定沒有好下場。朱瞻基的弟弟們雖然很少接觸政治,但也熟悉古籍,知道這個道理。
朱棣歡朱瞻基,是他們家族穩定地位的重要籌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緊緊圍繞在朱瞻基周圍,他競爭是無疑是自絕生路。
聰明的做法是盡最大努力讓朱瞻基更受朱棣的青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住榮華富貴。朱高熾去世后,朱瞻基遠在南京,造成了首都的權力真空。
如果朱瞻基的弟弟們有奪取王位的意圖,這是最好的機會,他們可以趁機采取主動,阻止朱瞻基返回北京。不過,此時朱高煦也不想讓朱瞻基回北京。
雖然他在樂安,但他保持警惕,派人監視首都,等待正式反叛的合適時機。如果此時,朱瞻基的弟弟在京城鬧事,導致朱瞻基后院起火,朱高煦會趁機起事。
所以,即使是朱高熾的世系也不會有好的結局。朱高煦登基后,不會放過他們。畢竟,朱高熾的每一個兒子。他們的身份比朱高煦更正統,繼承權更高。
所以,只要朱瞻基的弟弟們只要不是愚蠢透頂,他們就不會在這個時候惹麻煩。他們只會盡最大努力穩定局勢,幫助朱瞻基穩定后方,這樣他才能盡快安全返回,登上皇帝的寶座。
第三,朱瞻基溫和削藩,使藩王們沒有反抗的力量。很多人都知道,建文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力減少封地,反而迫使朱棣走入死胡同造反,自己失去了王位。
很多人說朱允炆不應削藩。然而,明朝早期的大多數藩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足以威脅王位。除了朱元璋,任何坐在寶座上的人都會被削弱他們的實力。
朱棣本人以藩王身份成功奪位。登上王位后,他繼續致力于削藩。朱瞻基繼位并解決了朱高煦的問題后,他也繼續削藩。然而,他并不像朱允炆那樣激進,方法要高明得多。
朱高煦的叛亂為朱瞻基削藩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切入點。在他親征俘虜朱高煦后,有人立即建議他繼續增兵,打倒他的三叔朱高燧。
在朱棣統治時期,朱高燧曾密謀奪權,上演了給朱棣下毒的事情。朱瞻基說,他只剩下一個叔叔了,并請朝臣商量如何對付朱高燧。
遠在封地的朱高燧聽說這件事,嚇得魂飛魄散。他立即寫了一封信,要求解散他的衛隊,以表明他不再有反叛的能力。
朱瞻基自然很高興,留給朱高燧一個儀仗隊,并保留了親王的爵位。以朱高燧為樣例,其他與朱瞻基關系更遠的藩王也會知道該怎么辦。
各藩王迅速請愿解散衛隊,以請自保。朱瞻基也有辦法對付那些不愿“投降”的藩王。他經常發布命令,讓藩王的守衛前往邊境戍邊,理由是邊境兵力不足,并要求藩王為戍邊做出貢獻。
但一旦衛隊離開,就不會再歸還了。有時,明朝的軍隊在遠征后減員,朱瞻基會直接命令從藩王的衛隊中抽調人員彌補,抽調后不再補充。
明朝初年,根據規定,藩王有三個衛隊,每個衛隊的兵力從幾千人到近兩萬人不等。這也是他們有能力威脅朝廷的原因。沒有護衛隊的保護,他們就像一只拔齒的老虎,再也沒有反抗的力量。
但當朱瞻基的弟弟們被封為親王,成為藩王時,朱瞻基直接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給予他們太多的護衛隊,基本上只夠保護王府的安全,維護王子的尊嚴。
此外,朱瞻基一直在加大對藩王的限制。明朝早期,經常有藩王進京朝拜,這也是一種榮譽,可以提升他們的聲譽和地位,但朱瞻基直接不允許他們進京了。
此外,未經傳喚,藩王不得離開其封地,即使外出打獵,也要得到皇帝恩準才可以。這幾乎切斷了藩王之間相互交流和培養勢力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的弟弟們別說奪取王位,能保住錦衣玉食的生活就不錯了。此外,在朱瞻基的多方削弱下,明朝的藩王不再有能力威脅朝廷。
在朱瞻基之后,明朝唯一反叛的藩王是明武帝朱厚照統治時期的寧王朱辰濠,很快就被處理了。
我們可以看到,朱瞻基的弟弟們始終沒有機會造反。朱瞻基登基前,擔任王儲14年,地位穩定。他的家人不得不與共同的敵人朱高煦斗爭,即使他的兄弟們有反叛的意圖,他們也必須首先幫助朱瞻繼位成功。
否則,他們甚至無法保命。朱瞻基登基后,大力削藩。藩王沒有守衛,無法培養勢力,也沒有機會反抗。此外,明朝朱瞻基以后,大多藩王只能在封地里混吃等死。
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奪位的野心,而是因為他們不具任何條件。
由此可見,人性是不可靠的,不可能指望一群皇室血統的人永遠不會造反。要保持穩定,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制度約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