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熊 建
圖為醫務社工為老年患者梳理檢查單。 北京同仁醫院供圖
“有第一次來打針的患者嗎?”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日間手術中心一病區,幾位穿著紅馬甲的醫務社工和志愿者,穿梭在等待區,不停地詢問著。尤其看到老人,她們就湊上前去,問有沒有家人陪同,了不了解流程。
面對一些患者的提問,她們對答如流。
“做完手術第二天能出門嗎?太陽照到沒事吧?”“可以出門的,注意別沾水就行。”
“今天做手術,明天能復查嗎?”“一般是第二天上午復查,地點在外面那個診室。”
“出院手續在哪兒辦?”“出門買東西,還能進來嗎?”……
短短15分鐘,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們回答了不同患者的十幾個問題,直到廣播開始叫號通知患者進手術間。這時,她們又來到手術間門口,幫著維持秩序,看到一個人來就診不方便穿手術服的情況,就上前幫一把。
“基于醫務社工的專業優勢,我們實施了‘愛暮同行’項目,探索建立了‘醫務社工+志愿者’的老年眼科患者陪診模式,讓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做他們的‘眼睛’‘耳朵’‘拐杖’。”北京同仁醫院醫患關系協調辦公室(社工部)高級政工師韓霜雪說,“比如,來白內障中心分診臺咨詢的老年患者,只要是超過80歲,或者超過60歲夫妻陪伴以及獨自就診的,醫院專職醫務社工和社會志愿者都會主動提供陪診服務,讓老年群體感受到醫院的關注、關懷、關愛。”
一次暖心的服務
在人潮中,兩位老人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這是87歲的張華(化名)在92歲的老伴的陪伴下,第一次來同仁醫院白內障中心就診。
這時,“愛暮同行”的志愿者王繼英,一下子注意到了兩位老人,走上前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這個雪中送炭的舉動,讓兩位老人感動不已。王繼英幫助老人到綜合窗口掛號、買病歷本,去做視力檢查,最后把老人送到醫生診室門口。
張華特別高興,說:“我們在醫院這里走著走著就迷糊了,得虧有小王的陪伴,才讓我們能順利就診。”經過醫生檢查后,張華被確診為白內障,需要手術治療。
只要還在醫院,服務就不會停止。
之后,王繼英又協助張華梳理檢查項目、檢查流程,進行血尿檢查、眼壓檢查、心電圖和眼科檢查,確保老人的檢查項目無遺漏。雖然王繼英志愿服務的時間已經到了,整個上午也沒來得及喝口水,但她放不下心,一直伴隨他們到打印出檢查結果,還幫助他們梳理出第二天眼科術前會診和預約手術的就診流程。老人記憶力不好,王繼英就一字一句記錄在服務單上。
在協助張華檢查報到排隊時,王繼英聽到兩位老人對話說:“年齡大了,很多新東西學習得慢。”于是,她協助兩位老人完成了其他需要預約的眼科檢查項目,并與醫生溝通,完成了術前會診和手術預約。
到了張華進行手術的那天,王繼英繼續陪診,指引他們填寫手術知情同意書,然后,講解手術流程,減輕張華的術前緊張和焦慮。
前前后后,王繼英進行了4次深度陪診。就診過程中,張華表達了很多就醫過程中的無奈和挫敗,而王繼英每一次都細心安慰,耐心指引,總是說:“不著急,慢慢來。”
術后,兩位老人特地到服務臺表達感謝:“多虧了小王,要不然我們都不知道怎么辦。”
王繼英則表示,能夠服務兩位老人,感覺特別自豪和驕傲。說完,她繼續健步如飛忙前忙后,進行下一輪幫助和陪診,絲毫看不出她自己也已經是70歲的老人了。
這件事是同仁醫院推進醫務社工工作的一個縮影。“社會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醫務社會工作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客觀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是改善醫療服務、彰顯醫學人文、促進醫患和諧、實現醫學模式轉型的務實舉措。”北京同仁醫院黨委書記農定國說,“醫院黨委將醫學人文作為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社工團隊立足患者實際、醫院實際、社會工作實際,系統運用社會工作理論、志愿服務機制與參與式治理理念,聚焦醫療衛生行業自下而上基層治理實踐,努力提升醫療服務的溫度與效率。”
一種暖心的考慮
陳繼艷從事醫務社工快20年了,她非常清楚老年患者的難處和需求。
“比如,在白內障診療門診,規范的雙眼診療流程,需要術前檢查、內科會診、手術及復查等多個程序;而且要一只眼一只眼的進行診療。這樣的就醫流程,對于老年患者來說,走下來非常不容易。”陳繼艷說。
“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減退,視力不清,聽力減退,腿腳不靈活,記憶力減退;其次,不熟悉門診檢查和科室的布局;第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給他們就醫帶來諸多挑戰,使得每次就醫之旅都困難重重,往往會產生較大的挫敗感。”陳繼艷說。“大部分老年人不愿麻煩子女孫輩,我們在門診常常看到很多老人獨自就診,或者白發蒼蒼的夫妻相伴前來就診。”
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日間手術中心一病區護士長肖瑤表示,原本病區計劃開發一種AI系統,讓患者通過它來知曉流程性的環節,但是經過調研,發現很多老年患者并不熟悉這種智慧化系統,他們更愿意有人當面告知。
針對這種痛點,北京同仁醫院的“愛暮同行”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由一群熱心積極、陽光燦爛的健康老人組成。“愛”即“EYE”諧音,意指關心關愛,“暮”即老人,“同行”指同仁同心,仁者愛人,“愛暮同行”即志愿者關心關愛老年眼科患者,與患者并肩同行。
肖瑤表示,中心每天要面對大量患者。“在患者多、節奏快的情況下,每個患者的打藥種類都不相同。我們一天大概需要打七八種藥,重點關注藥物的領用、分配、使用,全力保障患者安全。”她說,很多患者是第一次進行注射,就醫流程不熟悉、眼內注藥帶來的緊張等,都會引起焦慮情緒;醫務社工和志愿者主動走到患者身邊,進行指引、講解、幫助,真正成為醫生的助手、護士的伙伴、患者與家屬的朋友、家庭的保護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者。
“來醫院的,不管是家屬,還是患者,多少都有點蒙。”志愿者韓佳說,“我們能幫上的雖然不太多,但是面對患者和家屬焦慮的心情,我們能及時給予回應,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有人在關注、在幫助的,這樣他們會感受到溫暖。”
“醫務社工和志愿者是醫院醫療服務的幕后英雄,他們始終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關愛為核心,通過細心的服務、熱情的陪伴和積極的態度,為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支持,同時傳遞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韓霜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