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院派出第一位援疆干部
十年來
20余位中六醫者接力奔赴喀什
扎根邊疆
將木棉的熱烈化作胡楊的堅守
建立起“帶不走”的醫療隊
為喀什的醫療衛生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動力
如今,2024年“組團式”援疆干部將載譽歸來
讓我們循著堅守足跡
走進他們的故事
本期援疆故事主人公
超聲科副主任 張峰 副主任醫師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年的援疆歸期將至,對于張峰來說,內心仍有太多的牽掛與不舍,他早已對喀什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情感。
2024年5月底,我院超聲科副主任張峰副主任醫師作為廣東省第十批“組團式”醫療人才,遠離家鄉和親人,奔赴喀地一院擔任超聲科主任,開啟了為期1年的援疆生涯。
踏上援疆征程的那一刻,張峰就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和責任。一年來,他懷揣著對邊疆人民的深情厚誼和對醫療事業的執著追求,制定了針對性的幫扶計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精心繪就了喀什醫療新畫卷,為當地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生機。
優化診療流程
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來到喀地一院后,張峰迅速投身工作。他第一時間深入超聲科,對設備配置、人員技術、診療流程及當地疾病譜展開調研。
調研中,張峰發現醫院叫號系統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患者就醫體驗和診療效率。比如,叫號順序不夠精準,患者過號、久候現象頻發;叫號信息顯示不夠清晰明了,導致部分患者錯過叫號;系統與醫生工作站未能有效聯動,阻礙了診療流程的順暢進行。
憑借著多年來在醫療信息化管理方面積累的經驗,張峰主動協助喀地一院改進叫號系統。他與醫院的信息科、門診部等部門深入溝通,全面了解了現有叫號系統架構、功能模塊及運行數據,結合醫院實際,制定了詳盡的改進方案。
方案實施過程中,張峰全程參與。他和技術人員一同優化叫號系統,使叫號順序更加合理、準確。患者能夠提前知曉大致等待時長,有效緩解了就醫焦慮。此外,他還對叫號信息的顯示界面重新設計,通過增大字體、運用醒目顏色和滾動播放,確保患者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叫號信息。
隨著叫號系統的不斷優化,喀地一院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升,患者就醫更加便捷、高效。同時,此項措施也進一步促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為智慧醫療在邊疆地區的推廣和應用積累了實踐經驗。
以技術引領醫療
用仁心服務患者
“以技術引領醫療,用仁心服務患者。”在喀地一院超聲科,張峰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將精湛醫術和赤誠之心融入每一次診斷,不僅為醫院超聲醫學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更為無數患者點亮希望的曙光。
在臨床工作中,張峰憑借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對超聲診斷技術的深入鉆研,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診斷難題。每天,張峰都會坐在超聲診斷儀前,專注地為患者進行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異常影像。面對復雜的心血管疾病,或是其他臟器的病變,他都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剝絲抽繭、作出精準的判斷。他的診斷結果不僅為臨床治療提供了關鍵的方向,也讓許多患者在迷茫和焦慮中看到新的希望。
曾有一位長期飽受腹痛困擾的患者麥先生,輾轉多家醫院都未能明確病因。張峰接診后,通過反復分析影像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蛛絲馬跡,最終鎖定了一處極為隱蔽的病變,及時給出了準確的診斷結果,為患者治療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張醫生,多虧有你細致地診斷,幫我找到了病根,讓我少受了不少罪。”康復后的麥先生,第一時間找到張峰,眼里滿是感激,緊緊握著張峰的手表示感謝。
教研賦能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自投身醫療援疆工作以來,張峰始終銘記援疆的重大使命。他深知,醫療援疆不能僅著眼于解決患者一時的病痛,更為重要的是,要賦能系統教學與前沿研究,毫無保留地把專業知識、實操技能、科研思維傳授給科室醫護人員,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此,張峰定期組織開展超聲診斷技術培訓課程。每周五,在喀地一院開展超聲診斷技術培訓已成為慣例。從基礎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操作,再到疑難病例分析,張峰都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講解和演示。同時,張峰奔赴岳普湖、伽師、葉城、疏附縣人民醫院和947醫院等開展專項培訓,圍繞血液透析疑難內瘺評估、頸動脈超聲診斷思維等方面技術,通過現場演示、討論等方式,助力基層超聲診療水平的提升。此外,張峰還經常深入病房和手術室,現場指導當地醫生進行超聲引導下的介入治療等操作,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新技術,提高業務水平。
經過張峰的悉心指導,當地超聲科醫護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提升。不僅能獨立應對常見病癥,在疑難病癥的診斷和治療方面也實現了新的突破。
在提升當地醫療團隊超聲診療水平的同時,張峰不忘學術深耕,積極參與各類線上學術交流活動,跟蹤國內外醫學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不僅充實了自身知識儲備,還將前沿的科研思路分享給科室醫護人員,顯著地拓寬了團隊的學術視野。援疆期間,張峰參與撰寫發表了《腦血管超聲檢測若干問題中國專家共識(2024)》《2024中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超聲介入治療專家共識》,同時發表了3篇學術文章和立項1項軟件著作權,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貢獻了重要力量,也為醫療援疆事業賦予了深厚的學術內涵。
“有一種奉獻,感動歲月;有一種情懷,溫暖山河。”在援疆的日子里,張峰心系基層群眾,將這份奉獻與情懷詮釋得淋漓盡致。他積極參與義診活動,背著沉重的醫療設備,翻山越嶺,深入到偏遠的鄉村和牧區,為那些交通不便、就醫困難的群眾送去醫療服務和健康關懷。每到一處,張峰都會親切地拉過就診群眾的手,讓他們坐下,一邊仔細地為他們檢查,一邊輕聲地詢問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對于群眾們提出的每一問題,張峰都耐心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他們講解疾病防治知識,給出治療建議,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和關懷。
“援疆生涯,是我一生的榮幸!”張峰滿懷深情地說,看到如今科室團隊逐步壯大,業務水平不斷提升,他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他希望能有更多的醫療工作者加入援疆隊伍,讓優質醫療資源扎根邊疆。
本文指導專家
超聲科 張峰 副主任醫師
主持參與課題二十多項,發表論文43篇、第一/通訊作者20篇,主編/副主編專著3部,專利2項,參與執筆《中國腦卒中血管超聲檢測指導規范》等規范共識7篇。主辦六屆廣東血管超聲論壇,中國超聲醫學網金牌講師,中華醫學會超聲學院優秀講師。
副主任醫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超聲科副主任、教學主任,天河區超聲醫學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擅長領域:從事超聲臨床工作23年,擅長腦頸動脈病變超聲評估,透析血管通路評估及介入治療。
學術任職: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超聲介入專委會血管通路介入學組常委,中國卒中專科聯盟血管超聲專家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超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心血管組副組長。
責任編輯:劉山青
初審:戴希安
審核:樂虞瑩、簡文楊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稿件來源:中山六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