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在加緊落實規劃目標任務的同時,適應形勢變化,把握戰略重點,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十五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挑戰,百年大變局更加復雜多變,對前瞻性把握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影響、因勢利導對經濟布局進行調整優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對上海“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命題的謀劃,統籌抓好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關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并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沒有科創,就沒有未來。中國科創先驅徐光啟是上海人,“大師的大師”葉企孫是上海人,江南制造局誕生在上海,中國第一個采取科學管理的政府機構是上海海關,中國最早的科學教育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可以說,上海一直以科創基因聚焦和承擔“從0到1”的科創重任。
近年來,上海積極發展大科學裝置集群,在數量上已經超過“紐倫巴東”,如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中心、超算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硬X射線、軟X射線、算力中心和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等。關鍵是早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院、大所、大國企一直是上海科創的主力軍。但也要看到,強大傳統的穩態系統并不總是利于創新突破的,有時可能催生不敢試錯、不敢失敗的心態固化。“十五五”時期,有必要出臺更為切實的優化舉措,建立有利于鼓勵長期科創投入的制度安排以及科創收益向科研人員合理傾斜的稅收制度,并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科創,積極開展學術討論,完善容錯制度,進而支持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取得突破、激發和鼓勵中青年科研人員的動力和活力。
同時,要充分認識企業實踐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突破對科技創新的反哺作用。如對照“努力把長三角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的目標,可否在“十五五”規劃中考慮利用青浦華為研發中心帶來的產業創新有利時機,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效率,釋放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企業,并通過建設世界級科創小鎮,與長三角兄弟省市一起,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等重點領域。
關于龍頭項目與沿江沿海先進制造業產業帶——
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在制定規劃、投入巨資抓制造業回歸、再工業化。中國式現代化是新一輪規劃的主線,現代化的源頭是工業化。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現代化。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回顧這幾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我們已完成大部分既定目標。這不僅體現在貿易戰中“越打越強”,也是應對新一輪關稅戰的底氣。曾幾何時,很多人手里拿的是蘋果手機,地上更多跑的是合資品牌車,天上基本飛的是波音空客飛機,芯片更是第一大進口商品;而今,中國成為聯合國認定的全球制造業唯一全門類國家,大船、大飛機、芯片制造、新能源車和航天制造接連突破,“新三樣”暢銷全球。其間,上海起到了基礎性、引領性作用。
上海發展有一條成功經驗,即每一個五年規劃中都會建設幾個龍頭產業項目,如鋼鐵、電梯、轎車、大船、大飛機、芯片和新能源項目等,由此帶動整個產業鏈、產業生態的發展,催生大量中小微企業,形成產業和服務大軍,促進人口規模和經濟流量增長,逐漸形成“五個中心”。這條經驗,應繼續發揚光大。
舉個例子,上海在東部沿江沿海形成高端產業集群,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包括張江科學城、長興島海工城、祝橋航空城、臨港智造城,還有金山、寶山南北轉型發展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根據“五個中心”功能要實現新提升的要求,在“十五五”規劃中可否考慮在東面建一個沿海示范區,與西面沿湖示范區實現兩翼齊飛,打造一條面向2035年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努力培育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關于擴大消費與投資于人——
放眼全球,內生增長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普遍規律。消費是實現經濟循環的關鍵閉環。在“十五五”規劃中,要打好組合拳,更好地以新供給引領新消費、釋放新需求。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初次分配比重,實現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的融合發力。簡單而言,投資于物應“少做錦上添花的事”,投資于人應“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二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逐步實現教育、醫療、養老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消費人群基數,增強人群消費能力。
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加服務消費供給。上海中等收入群體的商品消費需求已基本滿足,但對服務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而現行的一些稅收規定和制度仍停留在生產型社會,成為抑制消費的一個瓶頸。在“十五五”規劃中,應緊扣“擴大消費要激發潛力”的要求,逐步建立適應消費型社會的稅收制度,鼓勵而不是抑制服務消費,降低乃至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消費稅。
發展銀發經濟,應對癥下藥。2023年,上海60歲以上的老人達568萬名,人均期望壽命多年名列世界前三。但是,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務供給遠遠滯后。比如,中國市場上提供的老年用品只有2000多種,日本卻有4萬余種;中國市場上為老年人提供的各色專業服務更是稀缺,老年護理人員的收入比普通家政還低。
關于民營經濟發展與國資國企盤活存量資源——
在企業走訪中,大家反映最多的仍是融資難、融資貴和融資渠道單一問題,市場準入也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只有多種所有制、多種產權共有的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才能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
“十五五”時期,民營經濟發展與國資國企改革要進一步實現聯動,重點在于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國資國企手中有大量資源可“盤”,但盤出來后的“活”更為關鍵。能否考慮讓有實力、有潛力的民企科學合理地參與盤活?上海經濟總量由央企、地方國企、外企和民企共同創造。新形勢下,應讓市場配置資源進一步落到實處。
在“十五五”規劃中,還可推進對民企的分類管理。分類管理的依據盡量采用國際通行的第三方認證規則,對高信用等級的企業通關、貸款、還債、招投標、納稅和項目建設等優先審批。其中,海關引入AEO的做法值得推廣,即“經認證的經營者”。這是世界海關組織對高信用等級企業的統稱。同時,對外企開放的領域,讓民企先行進入。比如,擴大外資進入電信增值、醫療、教育和文化領域等開放試點,應考慮放寬針對民企的門檻,至少同步進入。
(作者:上海市宏觀經濟學會會長、上海市“十五五”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 王思政)
原標題:《王思政:上海發展有一條成功經驗,應繼續發揚光大》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王思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