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520”,相較以往鋪天蓋地的“520送禮攻略”“520限定套餐”,今年這個諧音“我愛你”的人造情人節在年輕人中遇冷了。本報《晚妹聊天室》欄目發起話題——“520沒有禮物,你能接受嗎?”,一探究竟。
收不到禮物也能接受
“拒絕玫瑰刺客”“不為‘浪漫稅’買單”……類似聲音在社交媒體平臺并不鮮見,“Z世代”開始對“520”,不少年輕人認為“520”收不到禮物也能接受。網友“阿樹的快樂生活”說:“其實吃一頓飯,送并不昂貴的小禮物,或者一起去做蛋糕做陶藝,也足以給生活帶來儀式感,增加喜悅。”網友“好運降林”表示:“收不到禮物無所謂,每年的節日太多了,自己也懶得傷腦筋想送對方什么,想得頭疼,挑一兩個節日過就行了。”
記者發現,不少網友“不為‘浪漫稅’買單”的立場非常一致。網友“橙子”表示:“只要遇到對自己好的人,每天都是情人節,待在一起就很幸福了。”網友“kiki”則說:“520也不是節日,最多就是個諧音,因為這天沒收到禮物而吵架鬧矛盾的話很沒必要。”網友“慕容胖胖”則明確表示,不收禮物完全可以,“不想把表達愛意的節日膚淺地變成僅能通過禮物來證明愛的節日。”還有不少網友認為:“遇到對你好的天天都是情人節,想要禮物隨時都能買”“我自己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禮物需求”。
“儀式感”有了新解讀
留言區中也不乏“不接受沒有禮物”的觀點。網友“小A”表示,自己不能接受520沒收到禮物,“當520那天打開朋友圈全是別人出雙入對出去吃飯收到禮物過節,而自己則冷冷清清,會覺得這個對象對于自己來說好像沒有,有一種單身的感覺,那我要他何用,分手算了。”網友“貓貓楊”也表示:“自己非常在意儀式感,要的就是態度。”在“520”這天互送禮物,仍然是很多情侶認同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讓某一時刻區別于其他時刻的存在。過去,人們往往在生日、畢業、情人節、傳統節日進行慶祝,如今,“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減肥成功”等微小時刻也可以變成慶祝的理由。
隨著“Z世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群體,更健康的、新的消費觀也在悄然成型。對于這些新新人類來說,儀式感并不僅僅來自于一份昂貴的禮物,“被愛的感覺”更不由一份別人送的禮物而定義,降低儀式門檻,挖掘自己生活中值得肯定和慶賀的小突破,才是把“愛自己”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刻,那些越來越被看見的“微小而具體的幸福”,才是生活里的終極浪漫。
深圳晚報記者 余凱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