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鞏固教學中心地位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近期,清華大學啟動思政課教師評聘改革,制定通過專門聘任管理辦法,在思政課教師聘任標準中更加重視教學和教學研究,著力扭轉過去“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導向。一段時間以來,面對新時代本科教育新形勢新目標新要求,各地高校改革動作頻密,持續從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入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高校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立足點,也是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生動局面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是應有之義。
近年來,高校不斷強化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學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毋庸諱言,在一些高校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傾向,教育教學難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安排和課程內容也都有進一步提升和優化的空間。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鞏固教學中心地位,加強教育教學工作,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比如,加大教育教學業績考評和獎勵力度,以評價為牽引,引導和激勵廣大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工作、潛心教學。在這方面,已有不少高校有所行動,對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獎勵表彰。浙江大學設立了“永平獎教金”,每兩年評選一次,杰出教學貢獻獎獲獎者每人獲頒獎金100萬元人民幣。武漢大學設立了“本科優秀教學業績獎”,該獎項用于獎勵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礎課)教學一線工作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
引導教師投入教學,打破“唯論文”的評價導向,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也是重要方向。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評價相結合,根據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崗位教師的職責特點,分類分層分學科設置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中,探索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依據,引導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均衡發展,鼓勵年長教師和教授積極投入本科教學,讓用心上好課的教師被看見、不被辜負。
課堂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適配度,除了在課堂上發力外,功夫還要下在課外。近年來,不少高校加強研究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適配機制、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招生計劃動態調整機制等,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對社會經濟變革提出的人才需求給予及時反饋。在此基礎上,還需面向產業需求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以學科前沿、產業和技術最新發展成果更新教學內容。此外,破解“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養成”現象,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落實落細“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把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基層和生產研發管理一線,強化實踐育人的效果。匯聚各類社會資源、拓展育人空間,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共同助力人才培養量質提升。
(作者:羅咸輝,系湖南工業大學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