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樹林。
□文/攝 本報記者 唐海兵
在東北的廣袤森林中,每到冰雪消融之際,白樺樹便開始了一場奇妙的生命律動。白樺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裹挾著樹體內儲存一冬的營養物質,匯聚成清甜的白樺樹汁,為白樺樹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機。
白樺樹汁被譽為“森林滴露”“生命樹水”,內含氨基酸、維生素及多酚類等化合物,營養價值豐富,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森林食物代表性產品。但“采集樺樹汁對樺樹本身是否存在危害?”也成了大眾關心的問題。就此,本報專訪東北林業大學化學化工與資源利用學院教授唐中華進行解答。
樺樹汁開發利用歷史悠久
唐中華介紹,在17世紀的俄羅斯,上山的伐木工人偶然發現白樺樹汁可解渴并補充營養,隨后它的藥用功效,如消炎止咳等也逐漸被發掘,被納入保健和藥用體系。在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省擁有樺樹資源的林業局和研究所便開啟了對樺樹汁的研究,探索將其制成飲料、酒等產品。如今,隨著人們對健康飲品的追求,白樺樹汁在國內外市場備受歡迎。
科學采集利用不傷樹木
“在科學研究和數據支撐下,樺樹汁的采集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規范體系,可以確保對樹木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唐中華介紹,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伊春帶嶺林業研究所就已完成了樺樹汁采集全周期利用研究。40年后的現在,省林科院等專業科研機構開啟樺樹采集的相關調查,未發現因采集利用導致樹木死亡的案例。同時,國內外近百篇樺樹汁采集文獻也均未發現關于樺樹汁采集對樺樹有損害的相關報告。據2019年在大興安嶺進行的定點調查顯示,按照標準規范采集樺樹汁,對樺樹生長、采集質量、樹體生長速度以及土壤生態和多樣性均無顯著負面影響。
從資源利用比例來看,黑龍江省擁有1000萬公頃樺樹林,經核算,樺樹汁儲量約5800萬噸,而目前全省采集量僅占1%左右。對于單株樹,采取三年一輪采的方式,每次采集其樹體枝葉的利用率約為6%~7%,完全處于有效安全范圍之內。
規范采集產業安全有序發展
唐中華介紹,2024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草局等多部門將樺樹汁列入生態產品目錄,對采集、運輸及采集后的要求做出明確規定,為產業安全有序發展保駕護航。從森林經營角度,樺樹作為先鋒樹種,在達到一定年齡后需要撫育更新,合理采集樺樹汁也是森林經營的一部分。在國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踐行大食物觀的戰略背景下,合理利用樺樹汁資源,正是“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據了解,為了確保樺樹汁產業可持續發展,我省在政策層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一方面,發布《黑龍江省樺樹液采集管理辦法(試行)》,對樺樹汁的采集時間、采集方式、采集強度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嚴格規范采集行為,避免過度采集對樹木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陸續建立采集、儲運、加工全過程標準體系,從源頭到終端,對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標準化管理,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升,推動產業朝著規范化、標準化、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
樺樹汁的采集開發,是一場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舞。在獲取自然饋贈的同時,只要嚴守科學規范,便可守護每一棵樺樹的健康生長,維系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理念的不斷深化,這珍貴的“森林滴露”也將源源不斷地潤澤人類的健康與生活,讓人們格外珍惜自然的可貴,自發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大自然的大軍中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