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是帥才中的全能選手,文武雙全,軍事與政治各占半壁江山。
他的指揮才能不容小覷。
他曾在南方游擊戰堅持三年,后主導華東解放戰爭,成為四大野戰軍司令之一。
他身邊的左膀右臂,首推粟裕。
華東野戰軍在他的謀略下,橫掃戰場,重創敵軍,一場場勝仗奠定了華東戰局。
而毛主席說:陳毅在華東有兩位得力干將,一位是粟裕,那么另一位是誰?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多年之后,陳毅和粟裕終于迎來機會。
陳毅出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粟裕則是第二支隊副司令,旋即代理司令。
一年后,項英向毛主席請示,將兩支隊伍合編為“江南指揮部”,渡江北上后,又改稱“蘇北指揮部”。
從此,兩人真正成為并肩作戰的搭檔,在同一口鍋里吃飯,也在同一片戰場上拼殺。
兩人分工明確,各展所長。
陳毅長于政治,擅長統戰斡旋,穩住后方;粟裕專注作戰,精研戰術,錘煉精兵。
兩人的配合密不可分,由此流傳出“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
抗戰勝利后,局勢驟變。1945年10月,陳毅重返華東前線,執掌新四軍軍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等多重職務,負責山東戰場;粟裕則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坐鎮南線。
兩人南北呼應,迎戰來犯的國民黨軍,戰火再起,局勢險峻。
然而,這對戰場上的黃金搭檔,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
蘇中七戰七捷后,國民黨將領薛岳調集重兵,分南北兩路,劍指淮安、淮陰,企圖控制蘇北重鎮。
毛主席指示陳毅:“仿粟裕辦法,集中主力殲敵一部。”北線由陳毅負責,南線交由粟裕。
但陳毅認為敵軍主力會進攻沭陽,擔心歸山東的后路被截斷,遂決定向宿遷以東調整部署。
粟裕則多次電報力諫,認為薛岳的目標是淮安、淮陰,否則華中局勢變化,責任難負。
戰場瞬息萬變,決策的偏差往往決定成敗。
最終,薛岳的進攻方向,正如粟裕所料——沭陽只是佯攻,真正的目標是兩淮。當山東野戰軍主力北移,薛岳立即命令整編74師等三個精銳軍迅速南下,直撲淮安、淮陰。
兩淮迅速失守,華中戰場陷入被動。
戰役失利,陳毅痛心不已。短短時間內,他連續三次向上級、同級、下級誠懇檢討,毫不回避自身的決策失誤。
他在給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領導的電報中坦承:“我至淮北,戰局顧慮太多,決心不夠,未能發揮山東野戰軍的力量,有負黨與人民的付托。”一字一句,皆是自責。
不僅如此,陳毅主動建議:“今后集結張(鼎丞)、鄧(子恢)、粟(裕)在一起,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面。”
這是他首次在正式場合向毛主席推崇粟裕的軍事才能。
不僅向上級認錯,陳毅也向部隊官兵承擔責任。
他特意給麾下第8師寫信,直言戰役失敗的決策責任在自己,毫不推卸:“我應以統帥身份擔負一切,向指戰員承認這個錯誤。”
在戰爭史上,敗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蓋失誤、回避責任。而陳毅的態度,展現了一位真正的統帥該有的胸襟與擔當。
在戰斗中磨合
兩淮失守后,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相繼向淮海地區集結,戰場局勢再次陷入膠著。
粟裕等人迅速致電毛主席與陳毅,建議兩支野戰軍集中行動,以增強戰斗力。
陳毅對此深表贊同,并進一步提出合并指揮機構,統一調度。
毛主席當即批準,隨即提議:“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
毛主席對未來作戰部署也做出重大調整,他強調:“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但同時,特別指示:“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1946年12月,粟裕獨自前往山東野戰軍司令部,首次以“華東野戰軍”的名義下達作戰命令,統一指揮山東野戰軍主力與華中野戰軍一部,宿北戰役由此打響。
戰斗激烈而迅速,粟裕制定的戰術精準奏效,大勝而歸。
山東野戰軍久違的勝利極大振奮士氣,戰場態勢開始向有利方向傾斜。
勝利的號角還未停歇,粟裕與陳毅迅速展開下一步攻勢。
兩軍合流,一鼓作氣,席卷魯南,鏖戰萊蕪,連續重創國民黨精銳部隊,華東戰局徹底逆轉。
至此,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
經歷多場惡戰,陳毅對粟裕的戰役指揮已然心悅誠服,不僅直言:“我們一如既往,軍事上主要由你考慮,我給你出出題目。”
更是每戰勝之后,必興奮地賦詩一首,以示慶賀。
兩人個性迥異,興趣大相徑庭,卻在戰場上形成了難得的互補。
打仗離不開地圖,而粟裕偏偏最愛研究地圖。
他不只是看,而是沉浸其中,目光掃過,腦海里便開始排兵布陣,演練殺敵之策。地圖看得多了,地形、路線、兵力布置,皆已爛熟于心。
陳毅卻完全不同。他不愛看地圖,也不愿深究戰術細節,司令部的人都心知肚明:仗怎么打,交給粟裕,他不操這份心。
他自有其長處——精通政治、統戰、后勤、思想建設,機關會議一開,參謀們便自覺搬著小凳子去聽。他坐定,滔滔不絕,從形勢分析到戰后總結,一氣呵成,層層剖析,聽者無不折服。
為了讓粟裕專心研究作戰,陳毅特意下令:“粟總在地圖前構思殲敵方案時,任何人不準打擾。”
戰役一旦打響,他更是主動離開指揮室,理由極為簡單:“我離開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報告,延誤時間。”
如此徹底的信任,讓粟裕得以全神貫注,制定每一場精準致命的戰役方案。
戰場之外,陳毅也不忘粟裕的身體。每逢大戰前夕,粟裕“閉門謝客”,埋頭于地圖之中,神經緊繃,不眠不休。
陳毅看在眼里,偶爾“強拉”粟裕對弈下棋,逼他換換腦子,甚至干脆拉著他外出打獵,讓他暫時放下戰局,舒緩心神。
這不僅是戰友之間的信任,更是相知相惜的默契。
陳毅懂粟裕,知道如何讓他充分發揮,也知道何時該幫他緩解壓力。兩人并肩作戰,才能在風云變幻的戰場上,將勝利牢牢握在手中。
另一位得力干將
如果說粟裕是華東野戰軍的頭號戰將,那譚震林就是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陳毅的兩大得力干將,一個是粟裕,另一個便是譚震林。
在華東野戰軍,譚震林身兼副政委、山東兵團政委、兵團前委書記等要職,可謂兵團領導班子的中流砥柱。
他不僅負責政治工作,還在關鍵時刻統籌全局,協調各方。
他的威望源自長期扎根一線,與戰士們同甘共苦,也來自他寬厚的性格與卓越的組織能力。
他與兵團各位首長關系融洽,既能統籌全局,又能扶持關鍵人物。
他對許世友格外尊重——這位兵團司令員、我軍赫赫有名的悍將,向來在軍事問題上有極強的決斷力,譚震林始終給予堅定的支持。
許世友因病休養后,副司令員王建安接管軍事指揮,譚震林同樣全力支持,確保兵團運轉穩定,不因主將變動而出現動蕩。
兵團的其他核心人物,如參謀長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謝有法、后勤部長李厚坤,皆是資深紅軍干部,各有各的個性和脾氣。
但在譚震林的協調下,大家關系融洽,配合默契。
平日里,大家時常圍坐在他的屋里,聊天、議事,氣氛隨和而坦誠;戰時,又能同處一室,在指揮所內共商作戰方略,沒有任何隔閡。
他的存在,不僅維系了兵團的內部團結,也為整個華東戰局的穩定與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也讓陳毅省了不少心。
1947年初,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
譚震林肩負重任,指揮山東兵團在內線作戰,與華東野戰軍外線部隊緊密配合,策應劉鄧大軍南進中原。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持續反撲,他運籌帷幄,主動出擊。
自1947年至1948年6月,山東兵團先后發起五次大規模戰役,連續攻克戰略要地,解放山東絕大部分城鄉,最終孤立濟南,徹底粉碎敵軍對山東的進攻企圖。
1948年7月,譚震林指揮濟南戰役,華東野戰軍火力全開,直搗國民黨重兵把守的濟南城,給予敵人又一次毀滅性打擊。
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讓山東戰場形勢徹底改觀,也為后續的戰略決戰鋪平了道路。
同年冬天,戰火燒向淮海平原。
譚震林與陳、粟、劉、鄧等一道,領導指揮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山東兵團在他的調度下,先后執行了多個關鍵任務——策應何基灃、張克俠的起義,圍殲黃百韜兵團,配合圍剿黃維兵團,并最終參與圍困與殲滅杜聿明集團。
步步為營,精準打擊,使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直至全線崩潰。
1949年春,解放戰爭已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最后階段。
4月,譚震林再度擔任重要指揮任務,率領華東野戰軍中集團第七、第九兵團,從蕪湖強渡長江,突破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槍炮轟鳴間,天險已破,為解放軍大軍南下掃清障礙,直接助推渡江戰役的最終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