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健康中國”和“勞動教育”等教育政策的重視和實施,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兒童食育教育。九陽31年來,聚焦青少年營養健康的公益初心,從“公益廚房”到“食育工坊”,開啟五育融合教育新模式,資助學校建設廚房場景的教育空間。這一舉措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志同道合的“食育”教育志士在浙江平湖相聚。
5月16日,第一屆校園食育交流會由九陽公益基金會牽頭,在平湖市教育局、平湖市衛生健康局、平湖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及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平湖市疾控中心、平湖市營養學會、平湖市教育學會、平湖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協同下共同舉辦。
第一屆校園食育交流會由九陽公益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欒帆主持,特邀8省40余位學校校長,以及教育部門骨干、衛健委、疾控等專家做研究討論,會議內容直指中國兒童當下營養現狀,食育發展在當代教育改革中面臨的挑戰和創新點展開多方研討交流。通過對當下中國兒童教育的反思,共同探索、叩問和交流,力爭為中國兒童的食育發展提供沃土。
直擊中國兒童健康現狀
——在中國食育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徐嬌主任指出,中國青少年普遍仍存在營養不足、缺少微量元素導致貧血等問題,超重和肥胖持續增長。慢性病正在逐漸低齡化。這些問題背后的成因是兒童各類食物攝入不均衡,也是家庭乃至社會的健康意識薄弱的表現。因此,食育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家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政府需加強防控和管理,讓中國兒童在食育教育的迭代中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平湖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偉在會議中介紹到:“平湖市食育工作由教育局和衛健局協同推進,自1990年便開始推行學生營養餐計劃。”2017年,平湖率先編制了地方特色教材《營養與食育》,并開展了“校園營養食譜大賽”、“田園食育”和“營養與食育說課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2010年,九陽公益洞察到鄉村兒童營養問題,迅速聯合希望工程、公益媒體、營養專家探討農村學生營養解決之道,設立希望基金,項目式運作九陽公益廚房項目,提高學校的供餐能力,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學生營養不良問題。
但在不斷深入鄉村兒童健康公益的過程中,九陽公益再次深入洞察到: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孩子“營養跟不上”“長不高”等問題,全面塑造中國孩子的健康體魄,必須大力推廣食育,讓中國孩子擁有維護終身健康的能力,悅享健康生活。直面這一社會議題,2014年,九陽公益事業迎來了一大創新改革——“食育工坊”作為新項目獨立開啟運作,資助學校打造廚房場景的教育空間,精準通過勞動教育或健康教育課時,以烹飪為教學載體,弘揚傳統飲食文化、傳遞營養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直擊中國兒童教育現狀:食育賦能兒童多元價值
——家校合力、兒童全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抓手
|目前,全球10%的兒童存在抑郁、焦慮的情況,兒童患者逐年上漲。2023年《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報告》指出,約17.5%的兒童存在情緒障礙,留守兒童、城市高壓學生群體尤為突出。
談及中國兒童較顯撕裂的教育現狀,浙江省教育督導、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蔣莉現場倡導:“12歲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學會生存能力;最好的幼小銜接教育是讓孩子去做家務”引起全場的共鳴。蔣莉教授并給出具體的適齡化食育策略:0-3歲守護吃的內驅力、3-6歲從食到育激發學習力、6歲+食育培養責任,調節身心,提升自信心。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榮譽理事長楊東平解讀日本食育在兒童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其中他指出“食育是日本兒童教育之本,它要求兒童自小理解飲食的重要性、學會選擇食物和烹飪食物,學會感恩做飯之人和自然…”在此過程中,讓孩子通過食育學會處理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對飲食文化做傳承,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自信。
中國兒童需要全域發展,對健康體魄的需求就更高,食育發展就更需要慢下腳步,這對所有一線的教育基礎工作者們來說極具挑戰,蔣莉教授建議:“我們不妨先不著急對食育在學校的推廣建立考核,讓食育工作持續下去,再慢下來,這是影響孩子一生幸福的社會命題”。
正是出于對中國食育發展的社會責任,也意識到了“食育發展的困局”。九陽選擇通過不斷迭代創新“食育工坊”的空間設計、課程開發、師資賦能、師資激勵制度去幫扶學校,為學校和家庭提供家校合力的美好空間,為有限的教育資源提供“新的可能”。
面對困局,堅守健康公益的初心:
——九陽的破局思路:堅持1厘米之變
九陽食育工作的推廣需要來自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全方位的協力共創,這過程中若一個環節停滯不前,所有的努力都將折損,孩子的教育就得不到真正的改善。九陽公益基于“健康中國”“教育情懷”的雙螺旋的責任模型,通過“慢變量”守護中國兒童食育教育,堅持食育的一厘米之變,為微小而美好的改變努力和堅持。
面對難題,食育工坊如何堅持1厘米之變?除了對學校的四大資助板塊,食育工坊創新“再行動”的激勵制度,激勵校園食育教學執行,通過對師資培訓的激勵,鼓勵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課程。設置“食育游學營”“食育師資特訓營”賦能全國食育優秀教師,提供教研平臺,陪伴學校和教師成長。
學校如何堅持通過1厘米之變催化出質變?河南省鄭州育才小學李艷校長在閃電交流的分享中提及,在食育工坊,食育課程規劃教師團隊通過整合《“蛋”生美好》校本勞動課程資源,設計《“蛋”生美食》食育課程。從認識一顆種子,到餐桌上的一雙筷子,讓孩子暫時放下課本,去親近自然接觸農田,既收獲食物、又學會營養知識,更能了解背后珍惜食物和保護生態的重要理念。
浙師大附屬嘉善實驗學校亭橋小學的祝貴耀校長談到:“原本我們認為,食育教育是讓孩子有更好的空間去減壓和學習美食制作,今天聽完專家的分享,我的感悟是,食育不只是一口吃的,背后承載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回去后,我將帶領師資團隊找尋亭橋小學食育推廣的特色,要讓孩子們知道AI無法代替情感的傳遞,無法代替美的欣賞,這些珍貴的知識點,通過食育可以實現“。
九陽公益基金會一直強調,食育是學科融合的理想載體,更能讓孩子意識到一碗飯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從而去反思自身和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去踐行可持續的生活理念,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新時代生態文明作出了微小但重要的改變。
在交流會中,九陽公益基金會朱宏韜副理事長展望未來時說道:“我們將繼續秉承“健康中國”的理念,不斷優化和完善“食育工坊”項目。加強與各地教育部門的合作,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努力為更多的學校提供優質的食育教育資源。與社會各界攜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31年前,九陽因一個微小而美好的心愿——讓每一個中國人每天早晨都能喝到一杯豆漿。30多年來持續研發和創新豆漿機,并以堅定的態度沉淀家電科技。”欒帆理事長在會議主持時有感而發。如今,九陽又一個關乎健康中國的微小而美好的心愿正在起航——每一堂45分鐘的食育課,都悄悄的改變著中國兒童。
與此同時,九陽公益基金會食育游學營(第2期)也在嘉興平湖舉辦,帶領全國食育工坊學校校長參訪航天神箭幼兒園、東湖小學(文欣校區)、嘉興大學附屬第一小學(崇文校區)、平湖師范附屬小學,聽觀摩課、分享交流開展校園食育工作的經驗。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