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夾縫間,一場關乎綠洲存續的節水革命正在民勤縣悄然興起。5月19日,記者在民勤縣蘇武鎮蘇山村淺埋式滴灌小麥示范點看到,直徑2米的智能泵池正將過濾后的地表水源源不斷注入原有機井管網,這項被稱為“雙源互濟”的智慧灌溉創新,正以“四兩撥千斤”之勢破解困擾當地數十年的水資源困局。
“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 盧武林 攝
“別看這個‘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容積不到10立方米,它可是破解水困的‘智慧心臟’。”蘇武鎮副鎮長尹鵬介紹說,“灌溉時,地表水通過斗渠、農渠、毛渠流入泵池,泵池配備的三級過濾網會對地表水進行初次過濾后,再由11千瓦潛水泵輸送至機井首部進行深度過濾,最終通過機井管網實現精準滴灌。”
“原來的灌溉方式是大水漫灌,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應用節水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有效提升了單方水的產出效益。”蘇武鎮蘇山村淺埋式滴灌小麥示范點負責人馬尚福回憶說。
蘇山村淺埋式滴灌小麥示范點 盧武林 攝
2025年,民勤縣全面發掘農業節水潛力,通過凝聚合力、破解瓶頸,全域推進深度節水與極限節水實踐,在蘇武鎮蘇山村試點建設?“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圍繞農業節水效能提升與水資源集約利用,探索地表水“動態調節+精準配給”灌溉新模式,構建“河水優先、井水備用”的雙水源系統,用地表水滴灌取代傳統漫灌粗放用水方式,提高地表水利用率,置換壓減地下水,推動地下水超采治理。
“推廣使用新的‘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澆水系統,給地里澆上了紅崖山水庫來的河水地表水,一畝地一輪次有50-60方水就可以了。”據馬尚福介紹,一座“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可以輻射灌溉耕地300畝左右,實現了“滴灌+水肥一體化”的高效節水模式,有效利用地表水資源,減少了地下水開采。目前蘇山村4000畝耕地已全面使用“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澆水系統,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歷史性轉變。
工作人員安裝智能電磁閥 盧武林 攝
“這不僅僅是灌溉方式的變革,更是發展理念的重塑。”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王興斌介紹說,2025年,民勤縣計劃在紅崖山灌區(井河混灌區)試點?建設“雙源互濟”智能滴灌泵池500座以上,配套實施80公里干支渠襯砌、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智能化改造,完成年度壓減地下水開采量5385萬立方米的目標。昔日“生態痛點”正轉化為可復制的“民勤樣本”,為西北寒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范式。(記者:盧武林 王朝昀 盧璐)
編輯:李筱
審校:周旦
責任編輯:閆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