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市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根來自朝鮮半島的枯木,這根枯木滿是彈痕,細數后發現,枯木全高不足一米,上面竟然鑲嵌著35顆彈片。
多年來,每當有志愿軍老兵來此參觀,都會在這顆枯木前駐足瞻仰,上面每顆彈片都訴說著那場戰役的慘烈。
這就是被稱為“東方絞肉機”的上甘嶺戰役,戰后蔣介石深感震撼,說了十五個字。
總統并不想打仗
其實關于是否應該參與朝鮮戰爭,美國國內一直存在巨大爭議,由于剛剛經歷了二戰洗禮,民眾對于戰爭的厭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為了迎合民眾的意愿,杜魯門也是積極表態,原本48萬人的海軍陸戰隊被裁減至8.6萬人,陸軍原有的100個師被裁減至9個。
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人手中的“真理”威懾力驟減,同年10月,蔣介石敗走臺灣,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隱約感受到了共產主義擴張所帶來的威脅。
艾奇遜警告杜魯門:“一個特殊的時代已經來臨,美國應該整軍備戰,應對新的挑戰。”但杜魯門對此不以為然,稱蘇聯的核爆成功只是“實驗室的偶然結果”。
至于臺灣的蔣介石,杜魯門更是不想染指,早在解放戰爭后期杜魯門就中斷了對國民黨的援助。表面原因是“察覺了國民黨內部的腐敗現象”,實際原因是對蔣介石在上次美國大選中斥巨資支持自己的競爭對手杜威。
綜合以上表現可以看出,二戰結束后杜魯門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安撫民眾,發展經濟上,對于打仗的興趣不大。
直到1950年6月,金日成的大軍越過三八線,杜魯門才意識到了亞太局勢正在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國民黨,雖說四方勢力相互看對方不順眼,但在反共這件事上,他們卻表現的出奇的團結。
但是杜魯門依然猶豫不決,因為當時的美軍狀態實在是太差了,軍人家屬普遍認為“沒有必要讓自己的孩子或丈夫去地球另一邊,為一個與美國毫不相干的政權賣命”,軍隊內部裝備多年未更新,士兵們對于訓練懈怠,誰也沒想過二戰剛剛結束5年,自己就又要扛槍上前線。
李奇微也表示:“我們正處在準備不足的尷尬境地。”
事實上,當時的駐韓美軍只有一個師的兵力,裝備更是簡陋,李奇微的原話是:“我們在朝鮮半島,連一個3.5英寸的火箭筒都沒有。”
從全球戰略布局上,杜魯門也意識到朝鮮戰爭不過是蘇聯在“鐵幕”落下前的重要一步棋,專注于研究蘇聯問題的兩位專家(凱南、波倫)也不止一次警告杜魯門:“將來美蘇對抗的主戰場是歐洲,斯大林在朝鮮半島拱火其實是想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亞洲。”
兩位專家的預測十分精準,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斯大林剛剛豪擲數十億,對波蘭、捷克、阿爾巴尼亞等東歐國家進行了援助,至于朝鮮問題,蘇聯耗費的資金甚至不到援助東歐的零頭。
精明的斯大林反而屢次提出“希望中國發揮關鍵作用”,只不過當時的中國比較理性,并未上當,開戰前兩天中央軍委還發布了“復員100萬官兵,回家為國家經濟建設做貢獻”的命令。由此可見,起初中國并不想參與半島爭端。
兩位專家還預測,中國不會出兵朝鮮,因為中國高層依然把臺灣問題視為首要,1949年我國與蘇共高層的會晤并不愉快,斯大林早在井岡山時期就對中國保持著高度戒備,斯大林擔心中國會成為第二個南斯拉夫。
甚至蔣介石被美國拋棄后,蘇聯還曾暗中對其進行支持,畢竟相比于毛主席,蔣介石在面對強權時顯得更加軟弱,必要時候,臺灣可以成為制衡中國的一顆棋子。
不得不說,美國人的情報還是非常精準的,當時中蘇關系遠沒有表面上那么親密,《中蘇互助同盟條約》簽訂時雙方代表臉色陰沉,甚至連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
6月25日,北朝鮮的坦克碾過了三八線,聯大立刻召開會議,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新西蘭、荷蘭、土耳其等國均宣布向朝鮮半島派遣部隊。
杜魯門這才下定決心,正式介入朝鮮戰爭,即便當時的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中央也預測到,美國的介入將會徹底改變朝鮮半島局勢,中央軍委立即撤銷了“100萬官兵復員”的命令,同時東北軍區進入戰備狀態。
即便如此,杜魯門內心仍然十分厭惡這場戰爭,最初只是命令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向韓軍提供裝備物資,想打一場類似于巴以沖突的“代理人戰爭”,但事態的發展遠遠超過了杜魯門的預期,韓軍一潰千里,根本不是運幾船裝備能挽救的。
不得已之下,杜魯門只能批準了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計劃。為了不影響自己的下次總統大選,杜魯門的計劃是快刀斬亂麻,以最快速度結束朝鮮戰爭。
杜魯門口中的“結束戰爭”指的是半島回歸戰前局勢,即南北兩國以三八線為界,而麥克阿瑟主張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朝鮮,至少也是對北方進行“完全去軍事化”。
仁川登陸后,朝鮮人民軍的潰敗速度遠超麥克阿瑟的預期,個別愣頭青部隊甚至只用了一周就摸到了鴨綠江邊,中國邊境城市丹東也被炮火殃及,美軍的行動給新中國政權帶來了極大的不安。
1950年10月8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毛主席的決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愿軍雷厲風行的開入朝鮮境內。
雖說中朝聯軍只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把戰線重新推回到了三八線,但雙方都已經領教到了對方的厲害,美軍自五次戰役之后便未敢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雙方基本都是圍繞三八線進行小范圍的戰斗。
由于中國的參戰,戰爭進程并不像美國人想象的那么順利,但從當前態勢來看,也算是達成了杜魯門的最初目的,所以早在1951年7月,中美雙方就已經開始了停戰談判,只不過杜魯門為了給自己的大選造勢,試圖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去簽署停戰協議,但協議上的諸多內容對于中朝兩國是有屈辱性的,最終雙方不歡而散。
一場改變總統大選的戰役
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更別想在談判桌上拿到。杜魯門自然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介于美軍在朝鮮傷亡過大,國內反戰情緒越來越高漲,杜魯門希望在大選進行前,在朝鮮取得一次局部戰斗的勝利,以此來給自己增加籌碼。
1952年,李奇微被調任至北約總司令,由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剛一到任,便遇到了意外情況。某戰俘營內被爆美軍虐待戰俘,導致戰俘營發生了暴動,俘虜還將戰俘營領頭軍官杜德綁架。
為了交換杜德,克拉克只能硬著頭皮和戰俘進行談判,并發表聲明“任何戰俘營都不會在出現虐待戰俘的情況”,杜德雖說換回來了,克拉克的面子卻沒了。
為了找回面子,克拉克決定發起一場局部戰斗,這與杜魯門的訴求不謀而合,對于克拉克的計劃,白宮方面無條件支持。注意!無論是克拉克還是杜魯門,最初計劃都是進行一場完美的戰斗,并非戰役。
所以實際參加策劃的僅僅是一位團長,該團正是美7師下轄的31團,該團也是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曾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志愿軍繳獲團旗)。
31團計劃出動兩個步兵營拿下上甘嶺村南側的597.9高地,537.3高地,別看負責進攻的只有兩個營,但其背后是18個炮兵營共計324門火炮,以及200多架飛機的火力支援。美軍將這次行動命名為“攤牌行動”。
從1952年10月12日開始,美軍便開始了對兩座高地的炮火準備,一天的時間內,美軍便向3.7平方公里的山頭發射了18萬發各種口徑炮彈,當時兩座高地上只有15軍下轄的兩個連,總人數200人左右。
兩天的炮擊幾乎把山頭削低了兩米,14日美軍向兩座高地發起了沖鋒,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進攻并未如原計劃進行,原本的兩個營兵力被臨時提升到了兩個團,由31團進攻597.9高地,另外一個韓軍團進攻537.3高地。
由于敵人的進攻過于猛烈,志愿軍的兩個連被迫后撤,美軍如愿以償的拿下了兩個高地。但是,當天晚上15軍又集結了部隊收復了失地。
第二天早上,美軍又調來了兩個團投入戰斗,炮火之猛烈前所未有,平均每平方米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
坑道中的志愿軍通過簡易的步話機與數里之外的營指揮所進行聯絡,然而在雨點般的炮彈下,天線剛剛架起就被炸斷,關鍵時刻,通訊班副班長牛保才用身體充當電線,為營部換來了寶貴的3分鐘通話時間,無數彈片穿過他的身體,但他依然緊握電話線,最終壯烈犧牲。
在之后的幾天里,雙方在這兩座小山包進行來了反復爭奪,投入的兵力也越來越多,原本只是幫克拉克找面子的小規模戰斗,竟然演變成了中美兩國意志力的大比拼。守衛597.9高地的45師三天內損失3000多人,個別連隊甚至只剩下了幾人。
事已至此,15軍軍長秦基偉意識到,這不是一場簡單的遭遇戰,我方必須拋棄速勝的觀念,做好與敵人打持久戰的準備。
之后的一個月內,15軍的戰士們將所有坑道打通,并在高地的反斜面修筑了大量防炮巢,志愿軍對反斜面的英勇堪稱教科書級別,每個防炮巢都由坑道連接,戰士們可以在坑道內來回機動。
從20日開始,雙方的爭奪的焦點變成了坑道,美軍先后使用硫磺彈、毒氣彈、噴火器等武器對坑道內的志愿軍進行殺傷,45師傷亡達到了4000人,師部警衛連、通訊連等勤雜人員也不得不投入戰斗,秦基偉痛心疾首,將作為預備隊的29師投入了前線。
除了敵人猛烈的炮火之外,志愿軍還要應對斷水斷糧的處境。敵人的炮火封鎖了通往高地的補給線,秦基偉甚至說過:“誰能把一個蘋果送進597.9高地的坑道,立授一等功。”
戰爭持續到了11月3日,美軍的炮火戛然而止,志愿軍清晰的看見,山下的美軍正在用卡車瘋狂運輸補給,暴風雨來臨的前一個晚上,往往都是十分寧靜。事實上,11月4日是美國大選日,杜魯門想要當著眾人面宣布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但此時元氣滿滿的12軍已經投入了前線,美國大選拉開序幕之時,也是美軍向上甘嶺發起沖鋒之時,可惜的是,這一次美軍依然沒能突破志愿軍的防線,杜魯門的總統夢也隨之破滅。
當天下午,克拉克宣布放棄進攻597.9高地,另一側的537.3高地由韓2師進攻,韓軍不甘失敗,仍然與志愿軍戰斗了數日,直到11月25日,韓軍在經受巨大損失之后也只能承認了事實,停止了進攻,所以我國一直把11月25日視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日。
整個戰役持續了43天,志愿軍與敵軍反復爭奪陣地2次,擊退營以上規模沖鋒25次,營以下規模沖鋒653次,以自身傷亡11529人為代價,殲敵25498人,除了牛保才、黃繼光等耳熟能詳的戰斗英雄之外,另有12347人戰后被授予了三等功以上榮譽。
結語
蔣介石得知上甘嶺戰況之后感慨:“世上沒有哪只軍隊能打敗解放軍了。”蔣介石與杜魯門鬧掰是在遼沈戰役前后,失去了美國援助的國軍在戰場上仿佛失去了主心骨。
然而,面對同樣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志愿軍卻打出來國威,由此可見,國民黨輸的一點不冤,戰爭終究還是人與人的對抗,裝備或許能起重要作用,但起不到決定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