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huán)球時報報道,在近日播出的福克斯新聞節(jié)目中,特朗普一頓吹噓稱,這些國家曾被中國極力拉攏,打算靠攏中國,但這種情況不會發(fā)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改變了這一局面。 有美國學者指出,除投資和人工智能、安全等問題的合作外,特朗普也希望看到海灣國家降低與中國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發(fā)生這樣的情況”。特朗普在采訪中多次提到了中國。當被問及是否希望訪問中國時,特朗普回答:“我當然愿意。”他補充道,中美關系“至關重要”。
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資料圖)
關于特朗普想要訪問中國這件事,其實在他上臺的時候就開始鼓吹了,甚至放出了一百天內可能訪問中國的豪言。只不過,特朗普上臺已經超過了一百天,他不僅沒能實現(xiàn)訪問中國的目標,中美關系反而變得更加緊張了。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特朗普雖然一邊吵著想要訪問中國;但另一方面卻根本沒有想從平等的地位出發(fā)跟中國進行對話,只想著占中國的便宜。
而這時,特朗普則高調喊話:“過去四年中東被拜登政府冷落,中國趁虛而入,美國的機會被搶走了。但現(xiàn)在,這種情況將結束。” 這句宣言,既是對拜登的一記響亮耳光,也是一種美式外交的自我標榜。但現(xiàn)實是否真如他所說? 不僅是沙特、伊朗、阿聯(lián)酋,中國都是這些國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伙伴;在基礎設施、能源、5G、港口建設等領域,中國企業(yè)深度參與。同時,中國在2023年成功促成沙特與伊朗的歷史性和解,進一步提升了其在中東的政治影響力。
并且,近期特朗普完滿完成了第二任期內首次外訪,也從他精挑細選的“首訪目標”:沙特、卡塔爾、阿聯(lián)酋三國手中,拿到了最想要的“答案”——累計超1萬億美元的投資合同。白宮在聲明中稱,僅阿聯(lián)酋一國就與美國敲定了價值2000億美元的協(xié)議。不僅如此,新交易還強化了美阿兩國的投資和貿易關系,為美國在人工智能基礎建設、半導體、能源等領域的繁榮提供了助力。
特朗普(資料圖)
有分析認為,美國確實在中東通過大訂單重建了影響力,但要讓這些國家減少與中國的合作,恐怕沒那么簡單。畢竟,沙特、卡塔爾和阿聯(lián)酋都已經是中國的能源、基礎設施和高科技重要合作方。短期內,經濟利益可以調整優(yōu)先順序,但很難徹底“脫鉤”。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芯片方面,中東國家希望的是“多元合作”,而不是“選邊站隊”。
此次合作主要集中在經貿合作,能源發(fā)展,軍工采購和高科技產業(yè)等四個領域,我們仔細觀看,就不難看出,特朗普政府此行真正的目的并不只是延續(xù)以往的外交風格,簡單和中東各國達成一份安全承諾。 而是想要借助此次訪問,把中東各國的資金和美國的技術進行深度綁定,以此來提振美國經濟,同時也試圖借助中東國家想要轉型的訴求,對其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現(xiàn)實支撐。
與此同時,特朗普重返白宮之后,數(shù)次表達出愿與中國建立高層級聯(lián)系,包括電話與直接會面,而這種表態(tài)在4月初打響關稅戰(zhàn)之后,更為頻繁。當時,美國悍然對全球各國發(fā)動關稅戰(zhàn),而中國作為最先反制的國家,也吸引了特朗普政府的全部火力,緊接著美國股、債、匯數(shù)次三殺,金融市場的動蕩讓特朗普不得不與中國進行合作,但談判窗口卻并不好找。中美日內瓦談判能取得“突破性共識”,既是符合雙方利益的事情,也是中方給了一個臺階下,為雙方甚至是世界各經濟體爭取到90天時間。
最后,特朗普本次中東之行,聲勢浩大,議題眾多,在國際輿論層面賺足了眼球,但是落到實處確是收效甚微,成果寥寥。回避了很多的重點議題,尤其是巴以問題、伊朗核問題,這些都是中東國家迫切關注的內容,但是美國予以回避。所以在未來,如果說相關的熱點問題解決不了,那必然會使得整個地區(qū)形勢會進一步緊張升級,也會影響到美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以及后續(xù)協(xié)議的執(zhí)行。
卡塔爾準備送給特朗普的飛機(資料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