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西灣東路的一座人行天橋引起了網友熱議。該天橋橫跨廣湛高鐵工地,是周邊居民日常通行的主要通道。因廣湛高鐵在該處位置是上下雙層軌道,同時高鐵的接觸網等設施有高度要求,原人行天橋因高度不滿足規范要求而被加高至近四五層樓高。高達90余級的陡峭臺階,讓這座天橋成為市民口中的“百步天梯”。本應是方便居民通行的“便民紐帶”,卻異化成了“負擔工程”。
天橋因高鐵接觸網高度要求而加高,看似符合工程規范,卻忽視了“以人為本”的底層邏輯。令人費解的是,施工方在重建時未同步優化通行方案,電梯和無障礙通道的缺失讓天橋加高給群眾帶來的不便被顯著放大。高達90多級的天橋讓路過的居民承受了不該有的負擔,老年人需中途歇息三次,輪椅使用者更是被徹底阻隔。簡單加高的天橋在技術上是“達標”了,可“便利”的對象從周邊群眾變成了天橋加高的設計單位。
近年來,廣州正大力推廣“15分鐘生活圈”。西灣東路上的這一人行天橋,連接菜市場、學校與地鐵站,本是典型的“15分鐘生活圈”節點。然而,除了臺階過多,該天橋還存在扶手間距過大、無障礙通道缺失、照明不足等問題,暴露出設計者對使用場景的漠視。外賣騎手冒險騎行下坡、老人手提重物中途歇息的場景并不少見,這些都是天橋等公共設施從規劃到落地中“最后一米”需要解決的痛點。
如何讓民生工程最終服務好周邊居民?設計單位需要多花些心思走進群眾生活,真正了解民生需求,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滿足技術規范,還要盡量貼合群眾實際使用需求,不能貪圖一時之“便利”而讓民生工程淪為“面子工程”。
可喜的是,針對西灣東路人行天橋現有問題,荔灣區已啟動專家調研與優化方案研究,與建設單位共同研究優化措施。相關單位能夠及時傾聽民意作出調整固然值得贊賞,但想要從根本上避免這類問題,還需要建立周邊居民的常態化反饋機制。例如,可借鑒海珠區占道施工“市民協商會”模式,將天橋改造納入社區議事議程,邀請居民代表、殘障群體與設計單位共同參與設計論證。設計單位應當從單純的執行者轉變為與居民共同話事的“牽頭人”,才能讓民生工程真正便利群眾。
廣東建設報記者 鐘梓驥
◎ 編審:左國蘭
◎ 美編:楊榆潔
◎ 出品:廣東建設報全媒體內容運營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