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進入老年化時代,據統計,五個之中,就有一個老人。
老人群體中,也有不少空巢老人,一人戶等。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寧愿在家茍延殘喘,也不會去養老院。
另一方面,很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收入一點點,為贍養老人煩透了心,也期待老人去養老院,為時間省心一點。
為什么老人不愿意去養老院,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01
兒女來養老,慣了。
鄰居張叔,一直以來是大家眼里的“標桿”。
他送走了父母,又把岳母帶回家,多番照顧。
去年冬天,張叔一改往日的做法,決定把岳母送到養老院。
岳母快九十歲了,有點神志不清,但能吃能喝,非常活躍。聽說女婿要送其到養老院,立馬開啟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模式。
岳母還離家出走,讓張叔找了老半天,疲憊不堪。
張叔對岳母,幾乎是哭著說:“你去養老院吧。你也不看看,你每天要照顧,你的女兒又中風了......”
張叔一邊照顧中風的妻子,一邊照顧瞎胡鬧的岳母;自己也是六十多的人了,哪里吃得消。
岳母卻不管那么多——有女兒,憑什么讓自己住養老院。女兒結婚、買房,自己的掏了錢的;女兒從小學讀到高中,也花了不少錢;女兒也有退休金,不是很窮。
千年以來,養兒防老的模式,都已經很成熟了。
在這幾年,很多家庭沒有兒子,或者是獨生子女。但是兒女來養老,還是一大批老人認定的最理想的方法。
如果有幾個兒女的家庭,把老人送到養老院。馬上有親戚站出來反對:“幾個兒女的家庭,還送老人去養老院,真的不孝。”
周圍的人都堅持“兒女養老”,那么你家的老人去養老院,就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不管兒女如何解釋,說自己很忙,收入不夠,身體扛不住,都無濟于事。反正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不孝順。
老人如果被送到養老院,第一時間就是感慨:“養兒養女有什么用,兒女都缺德啊。”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家庭的養老模式,變成了某種習慣,就再也難以改變了。
02
養老院不好,怕了。
有一個新興的詞語,叫“養老鄙視”。
這養老,也被人分成三六九等。去養老院,是萬不得已的事情,也是最低層次的做法。
如果老人長期在養老院,周圍的人都鄙視這樣的家庭。
更現實的是,十個人中,有八九個人告訴你:“養老院,不好。”
比方說,養老院里的員工,對老人態度不好,有的很兇;養老院里,老人特別孤獨,是純粹等死。
當然,很多人認為,養老院的收費太貴了,真的住不起。
我們隨便上網一查找,關于養老院不好的消息,如雪花一樣飄來。一些自媒體人,唯恐天下不亂,把養老院說得一無是處。很少有人,理性分析養老院的情況。
“零度時評”媒體平臺上就有一條消息:老人在養老院遭粗暴對待多處骨折,警方已立案 律師:護工涉嫌虐待被看護人罪!
我們不看內容,就看標題,就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了。
類似的消息多了,累積起來,就讓很多老人產生了去養老院的懼怕感。
一些中年人也擔心老人受到惡意,在自己能夠扛得住的情況下,就不送老人去養老院。
其實,養老院不好,是一種“刻板印象”。或者說,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
有一個不好的養老院,一個院里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大家就認定養老院不好。而一粒“老鼠屎”,又沒有辦法根除。
看過了負面消息,再去看正面消息,怎么看都令人懷疑,是不是虛假的。
03
老人適應力,少了。
自媒體人“柳婉月”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湖南的吳先生,把父親送到養老院。
去之前,父親也是同意的,很主動。
但是一個月之后,父親就不樂意了,哭訴:“這里是煎熬。”
父親年輕的時候,干體力活,使勁賺錢,對家庭也很負責,把兒女都送到大學。
父母會拉車,攪拌水泥,會做紅磚,什么都一學就會。
但是父親老了,卻遲鈍了,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父親曾經住農村院落,很自由,很方便。到了養老院,只有一間房,吃飯的口味沒有人照顧,只能順著大食堂。
鍛煉身體的時間,也是養老院安排的,不會慣著父親。
在父親看來,養老院的行為,都是“暴力”。
有句名言:“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老人不知道,養老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兒女的生存環境,也在巨變。
老人也無法從“自家”,變到“養老院”。環境的改變,讓他猝不及防。
就算養老院配備了專業的保姆,老人也認為,不如“兒女好”;養老院環境優雅,醫療也配備了,很科學,老人認為“不符合自己”。
老人也不知道,兒女的生活很難,動不動就失業,培育孩子的費用,房貸,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無法適應新的生活,新的社會,老人走到養老院,立馬就變得暴躁,各種不配合;護工對老人勸說,移動,都會被老人認定為惡劣。
04
我們不排除,有養老院做得不好,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很多養老院是很不錯的。
如果老人有心,在退休之后,早早去養老院體驗一番,適應一下。等自己七老八十,再去養老院,就沒有害怕了。
老人也可以早早去考察,到底哪里的養老院,適合自己。
老人也看看兒女的生活難處,將心比心,舍得把養老的壓力,給兒女嗎?
哪一種養老方法,都不會讓百分百滿意,唯有放寬心,接納就是福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