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70%的印度人認為若再次與中國開戰,印軍會取勝。這話聽著挺大膽,他們的底氣到底從哪來的?
2020年,《今日印度》搞了個“國家情緒”民調,結果顯示72%的印度人覺得,要是跟中國解放軍再打一場,印度能占上風。
這調查是在2020年8月做的,正好是加勒萬河谷沖突之后,邊境局勢緊張,民族情緒高漲的時候。這時候問印度人“能不能打贏”,多少有點火上澆油的味道。不過,這個72%也不是小數目,說明印度老百姓對自家軍隊真有信心。
1962年中印戰爭,對印度來說是個大教訓。當時印度軍隊裝備差、準備不足,中國解放軍10月20日一動手,印度防線就跟紙糊的一樣,一個月不到,阿克賽欽丟了,東北邊境也吃了大虧。戰后統計,印度死了1383人,受傷1047人,還有3968人被俘,士氣直接崩了。這事兒在印度歷史上是個疤,到現在一提起來還有點疼。
但印度國內對這場戰爭的看法跟外界不太一樣。官方和媒體有時候會淡化失敗的慘烈,把焦點放在士兵的“英勇”上。比如東北邊境塔旺戰役,印度士兵守山頭拼死抵抗,后來被吹成“英雄之戰”。
這種宣傳讓不少人覺得,1962年不是徹底輸了,而是輸在準備不夠、地理吃虧。要是再來一次,憑現在的條件,肯定能翻盤。這種“下次一定贏”的心理,多少給了印度人點底氣。
不過歷史學家可不這么看。客觀來說,1962年印度是實打實吃了敗仗,軍事差距明擺著。想靠翻歷史舊賬提振信心,多少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
再看經濟這塊。印度這幾年發展確實快,2023年GDP達到3.4萬億美元,全球第五。這數字聽著就挺提氣,比起1962年那會兒窮得叮當響,現在印度有錢了。錢多了,當然是往軍隊里砸。2023-2024財年,印度國防預算高達739億美元,這可不是小錢。有了這筆預算,印度就能買好裝備、修基礎設施,軍隊底子自然厚實了不少。
經濟好了,老百姓也更有自信。孟買制藥廠、班加羅爾科技園這些地方,干得熱火朝天,出口賺了不少外匯。中產階級一看國家有錢了,就覺得軍隊也肯定不差。這種“兜里有錢心里不慌”的感覺,直接轉化成了對軍事能力的信任。
但中國的GDP是17.8萬億美元,國防預算2290億美元,分別是印度的5倍和3倍。經濟底子厚,軍事投入自然更大。印度雖然進步不小,但跟中國一比,還是有差距。這點得心里有數。
1962年那會兒,印度士兵拿的是老掉牙的步槍,穿得還薄,在喜馬拉雅山凍得哆嗦。戰后印度痛定思痛,開始搞軍事現代化。
現在的印度軍隊可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拉斐爾戰斗機、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S-400防空系統,這些裝備聽著就挺唬人。2020年從法國買的拉斐爾戰機,速度快、火力猛,印度人覺得這玩意兒能打得解放軍措手不及。
還有高海拔作戰經驗。錫亞琴冰川、卡吉爾沖突這些地方,印度軍隊練出來了,拉達克部署20萬部隊也不是擺設。反觀中國,雖然西藏有兵,但常駐的不多,后勤靠新疆和四川支援,印度覺得自己在這塊有點優勢。
但別忘了,中國也有J-20隱形戰機、東風導彈,技術水平不比印度差,甚至更高。軍隊人數上,中國203萬,印度145萬;海軍艦艇,中國730艘,印度294艘。硬件上,印度進步是大,但跟中國比還有距離。老百姓光看自家裝備升級就覺得能贏,可能有點想當然了。
國際關系上,印度也給自己找了不少靠山。四方安全對話(QUAD)這幾年挺火,印度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湊一塊,擺明了是要制衡中國。2023年他們在印度洋搞聯合軍演,艦艇、戰機齊上陣,氣勢挺足。美國還賣給印度不少武器技術,像是“幫兄弟一把”的意思。
這種聯盟讓印度人覺得,打起來不至于單挑,至少有幫手撐腰。尤其加勒萬沖突后,美國公開站印度,印度人一看大國支持,心里更踏實了。地緣政治這張牌,打得還算聰明。
但中國在聯合國是常任理事國,經濟上跟全球聯系更深,真打起來,國際支持不一定靠得住。印度靠QUAD壯膽可以,徹底指望別人救場就不現實了。
印度人骨子里有股自豪感,尤其這幾年國家發展快,覺得自己是大國了。年輕人、中產階級特別愛國,街上“印度制造”的廣告到處都是。2020年加勒萬沖突,20個印度兵死了,媒體報道全是“誓死捍衛國土”,把士氣炒得火熱。老百姓一看自家士兵這么拼,覺得軍隊肯定能打贏。
政府也推自力更生政策,國產武器、國產疫苗,樣樣都往“印度崛起”上靠。這股民族情緒高漲,直接讓大家覺得,印度不比誰差,打解放軍也能贏。這種心理因素,可能是民調里72%信心的最大推手。
不過情緒歸情緒,真上了戰場,光靠熱血可不行。現實差距擺在那,熱情過頭就容易變盲目。
說了這么多,印度人的底氣有經濟、軍事、聯盟、情緒撐著,但真能打贏嗎?得冷靜想想。中國軍隊技術先進、后勤強,工業能力更是甩印度幾條街。印度鋼鐵、化肥都靠進口,大規模戰爭打起來,后勁未必夠。2020年加勒萬沖突,雙方拿棍棒石頭干了一架,印度吃了虧,這事兒還沒過去幾年呢。
1962年的教訓證明,準備不足、盲目樂觀是要付出代價的。現在印度雖然強了不少,但跟中國比,硬實力差距沒那么容易抹平。72%的人覺得能贏,可能更多是情緒化的判斷,離現實還有段距離。
說到這兒,不能不提甘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理念可是印度的招牌,他說過“以眼還眼只會讓全世界瞎了”。他主張對話解決問題,靠和平抗爭贏尊重。印度獨立那會兒,他用絕食、長征硬是把英國人逼走了,沒動一槍一炮。現在邊境緊張,甘地的思路提醒大家,打仗不是唯一出路。
印度也試過外交。2023年第16輪軍長級會談,中印在拉達克撤了點兵,局勢緩和了不少。靠談判解決問題,總比真刀真槍劃算。甘地的遺產在這時候顯得挺有分量。
一項調查顯示,70%的印度人認為若再次與中國開戰,印軍會取勝。這種自信主要源于幾個方面:
首先,印度近年來經濟增長顯著,GDP躍居世界第五,民族自豪感大幅提升;印度不斷加強軍事力量,組建山地打擊軍團,更新空軍裝備,發展導彈技術,軍事現代化成果讓民眾對軍隊信心大增;再者,部分印度人對1962年中印戰爭的歷史誤讀,認為當年失敗是準備不足,而非實力差距,這種觀點在社會廣泛傳播,增強了他們的樂觀預期;最后,印度政府和媒體對軍事成就的宣傳,也讓民眾對印軍的戰斗力過度高估。
但這種自信可能過于盲目。中國在軍事技術、常規兵力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仍占據明顯優勢。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是雙方的明智選擇,避免沖突升級符合兩國和地區的共同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