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嚴利君 通訊員 白垚垚)在王益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畫卷中,“一老一小”的溫情故事如繁星般點綴著每個角落。王益區墻下塬村黨總支書記侯戰良常說:“服務群眾就像修剪枝葉,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溫度。”村里“金穗慈剪”志愿服務隊的銀剪翻飛間,八旬老人張啟學摸著清爽的鬢角感慨:“這些娃娃每月準時報到,連臥床的老伙計都能享受熱毛巾敷臉的待遇。”這支流動理發隊幾年間走遍村落每個角落,將貼心服務化作滋潤心田的春雨。
相隔數里的史家河社區活動室里,稚嫩的讀書聲與翻頁聲交織成初夏晨曲。五歲的朵朵踮腳指著繪本驚呼:“小兔子會自己穿鞋啦!”年輕母親李女士輕拭女兒額角的汗珠:“跟著大學生志愿者讀書,比看動畫片有意義多了。”社區定期舉行的親子閱讀活動已成許多家庭的固定節目,退休教師王奶奶戴著老花鏡穿梭其間,時而指導生字發音,時而示范共讀姿勢,她欣慰地說:“看著孩子們眼里閃爍的好奇,就像看見麥苗拔節生長”。
七一路街道的梧桐樹蔭下,“紅色驛站”成為新就業群體的暖心港灣。正給電瓶車充電的外賣騎手小王說:“上周發現井蓋破損及時上報,社區當天就解決了。”這處24小時開放的驛站不僅提供充電歇腳服務,更將外賣員、網約車司機轉化為“移動探頭”,小哥們穿街走巷時,通過隨手拍、隨手整等微行動,既守護了家園,也找到了歸屬。
暮色升起時,紅旗社區“幸福小廚房”飄來陣陣飯香,歡笑聲此起彼伏。七旬的劉奶奶端著定制餐食如數家珍:“牙口不好選南瓜粥,想嚼勁道有手搟面。”社區里還有家庭醫生定期巡診、志愿者送餐上門、“敲敲門”助老護幼等暖心服務送進千家萬戶。正如參與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所言:“當我們俯身傾聽銀發與童聲,便觸摸到了城市最動人的心跳。”
從田間村落到城市街巷,王益區正以文明實踐為針,以民生需求為線,在“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幸福錦緞上繡出溫暖圖景。
編輯:楊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