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天地萬物,各有所依。
有人情感豐沛,有人薄情寡淡,有人單純,有人圓滑,有人心懷慈悲,有人奸惡混賬,有人傷春悲秋,有人氣吞山河,不一而足。
有些扼腕之嘆。
孫悟空。
問道長生、反抗天庭,在五指山下被壓足五百年,而后踏上漫漫取經路,護唐僧、斗邪魔、踏平坎坷,最終取得真經。
經過無盡歲月的洗滌與流轉,他早就并不單只是一個,存在于傳說中的虛幻妖神。
而是國人心中的英雄。
且不但中國人熱衷,外國人也同樣對他興趣極大。
比如《功夫之王》這部電影,不但撮合了成龍與李連杰兩大功夫巨星的唯一一次合作,更也來解構了一把孫悟空的故事。
然神話也有兩面。
比如來看看《黑神話:悟空》。
“黑神話”這個詞,已經昭示了某種奇思,它脫胎于傳統,卻實際上是一種“離經叛道”和對傳統的另類解構。
也恰恰反而或是,“西游”的本來面目。
在原版故事中,妖怪來了,有悟空,肚子餓了,有悟空,八戒撂挑子了,還有悟空,師徒四人一路雖風餐露宿,卻也其樂融融。
但如果直入魔神的世界,畫風陡轉。
大魔橫行、正邪難辨、尸山血海、無盡暗黑,如果沒有足夠的桀驁、智慧與橫壓邪祟的本領,連在彼方立足都難,更遑論,要走過漫長又危險到令人絕望的取經路。
暗黑一面,似乎更有著某種,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黑神話:悟空》全球大爆。
昔年,星皓影業曾放出豪言。
他們將“投資三十五億,以兩年一部的速度,拍攝‘西游’電影七部曲”。
現實則是,以《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摸索開局,經《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回暖止跌,至《西游記女兒國》忽止。
雄心壯志,終究落空。
他們找來掌鏡的人,是鄭保瑞。
此人是香港影壇僅存的“硬派”導演,以電影作品來說,既有陳木勝導演的力道萬鈞,又有銀河映像的暗黑和熱血,不循常規、癲狂駭人、怒發如狂。
也就或恰可以“黑神話”風格,來做一場類比。
筆者記得,昔時拍畢《西游記之女兒國》,鄭保瑞回到香港,去籌拍《智齒》。
此期間,他大概說過這么一番話,拍了幾部“西游”電影,只能說,賺了一些錢,但拍得不好,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東西。
他想拍的是什么?
當然是,形同崩潰的《狗咬狗》、骯臟混亂的《智齒》和剛猛熱血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等類型電影。
星皓其實頗能識人。
回到星皓的“西游”電影。
以筆者來看。
首作《西游記之大鬧天宮》,不但確實劇情魔改,且加入了不少港式“無厘頭”作風,也無論特效還是劇情,都頗為粗糙,《西游記女兒國》則看似華麗和別有匠心,實際上主客顛倒,枝蔓叢生。
這兩部電影,被貼上了“爛片”的標簽,沒什么話可說。
但那部《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則赫然已可稱,整個華語電影史上,最強的一部“西游”電影。
因為無論是周星馳的《大話西游》,還是《西游·降魔篇》,都在荒誕一途狂奔,《功夫之王》則不但骨子里是好萊塢電影,也僅披了一層東方神話的皮,自以為是。
余者可略。
而以核心人物來講,郭富城飾演的這一版孫悟空,桀驁無匹、氣場如山,更不但仍保有重情重義的秉性,也有洞穿虛妄的智慧,以及通天徹地的本領,且擺脫了對六小齡童流派的簡單模仿,當得一句喝彩。
可惜不能再續。
說來好笑。
有些人以為,演孫悟空,就是上去“呲牙裂嘴”一番就可以。
其實,大家不妨將中外各版“西游”電影放在一起,略作對比,就知道其間的天差地別,絕對不止以道里計。
而經星皓影業的三部“西游”電影下來,鄭保瑞因首尾兩部作品口碑被詬病,心灰意冷,郭富城則因拍《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嚴重損傷了皮膚,也心有余悸,恐怕再不能見二人,在該系列電影當中重聚了。
故有扼腕一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