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飛在中國航空史上的名聲可是響當當的,殲-10、殲-20,可都是從這里的出來的,成飛的歷史幾乎就是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的存在。
成飛集團不光在戰斗機有著不錯的成績,在發動機、航電系統等關鍵技術上,那手里也都是攥著硬家伙的。
可誰能想到,2024年,市值僅60多億元的中航電測,竟然花費174億元收購了總資產超過1200億元的成飛集團,一個技術硬、底子厚,光是國家軍方訂單都夠吃到飽的企業,怎么也不應該被一百多億元就給打包帶走的。
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如表面的收購那般簡單粗暴嗎?
中國航空工業的寶貝成飛
要弄明白這筆交易,得先把腦子里那種“張三花錢買李四公司”的普通商業收購概念徹底清空,因為這壓根兒就不是那種市場行為,而是一場精心策劃。
要知道,成飛集團上面可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一個國家絕對控股的特大型軍工央企,那“買家”中航電測也是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
所以不難看出,從本質上就是航空工業集團把自家手里最硬、最有分量的那個“寶貝蛋”成飛集團,通過集團內部的上市公司中航電測這個平臺,給送進資本市場的大門里去。
中航電測在這里扮演的角色,就是個“殼公司”,一個工具,它的任務就是幫成飛繞開一些復雜的上市流程,走一條相對快一點的路,讓成飛這個巨無霸能夠盡快在A股市場上亮個相。
這筆交易完成后,成飛的股權結構當然會變,但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最終拍板做主的還是國家,通過航空工業集團牢牢地控制著這家上市后的新公司。
這完全符合我國對核心軍工資產必須由國有資本掌握的要求,也跟涉及核心軍工能力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比例要保持在51%以上的政策對得上號。
從這些情況來看,那些擔心成飛會被什么“外資”或“私人老板”控制,影響國家安全的說法,真是想多了。
軍工巨象為何也需要資本這碗“水”?
很多人糾結的那個交易對價174億又是怎么回事?
其實這筆錢是在特定交易結構下,通過專業評估算出來的一個“數字”,它衡量的是參與這次“騰挪”的資產部分,而不是說整個成飛、包括它未來的無限可能,就值這么多。
重要的是通過這個交易,成飛拿到了進入資本市場的“門票”,這一步對于企業來說意義重大,意味著未來可以借助資本市場實現更大的發展和資源整合。
可能有人要問了:成飛這么牛,國家軍費訂單都接到手軟,怎么還會缺錢要上市?
這還得從我們軍工企業的特殊體制說起,軍品采購固然是大頭,但跟完全市場化的商業競爭不一樣,利潤空間相對有限。
更重要的是,像殲-20這樣的頂尖武器,要保持領先地位,需要持續不斷地升級改進,開發各種“馬甲”和不同型號,甚至要投入巨大精力去構思和預研下一代、下下一代戰機。
這些前瞻性的、甚至帶著高風險的科研探索,是不能完全依賴于當期軍費預算的,軍費更像是保障當前生產和必要研發的“口糧”,但不是探索未來的“遠航基金”。
而美國的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拿到政府大單后,并非僅僅用于發工資分紅,他們會將很大一部分自有資金投入到尖端技術預研,甚至是那些政府尚未考慮、尚未立項的項目。
這些投入,短期內看似“燒錢”,但它們積累的技術經驗和人才隊伍,是構建強大技術底蘊、保持長期領先的關鍵。
需要知道,光靠國家輸血肯定不夠,得學會利用社會資本這股力量,去支持那些“國家當前或許覺得不是最急需,但未來卻是生死攸關必須要有”的探索性項目。
上市融資,對于成飛來說,可以讓企業吸收到更多的社會資本,讓它更有底氣去決定未來的技術研發。
產能“翻倍”不再是空談?
這次選擇中航電測來當這個“殼”,也不是隨便挑選的,這里面也有門道,看中了中航電測自身的優勢,希望能夠實現一種“強強聯手”的效果。
中航電測雖然市值跟成飛沒法比,但在航空電子和智能測量與控制這些領域,它是有扎實的技術底子的。
再看看成飛的本領,擁有整機設計、制造、復雜的系統集成,還有氣動、材料這些“硬核”技術,這樣一來,兩者結合有望在技術和產業層面形成互補,推動整體實力的提升。
要知道,成飛在造殲-20這樣的飛機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設計和生產管理經驗,未來把這些經驗跟中航電測在智能測控方面的技術結合起來,會產生“1+1>2”的效果。
那么可以進一步推動航空制造生產線的智能化升級,讓生產流程更聰明、效率更高,甚至可以建立更先進的飛機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從設計、生產、服役到維護、報廢,全程實現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這種技術層面的協同和提升,是這次整合除了融資功能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所以中航電測不只是個光溜溜的“殼”,它帶著自己的“嫁妝”來的。
資金到位之后,最直接、最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就是“提速”,對于像殲-20這種已經進入批量生產的關鍵裝備來說,資金充足意味著可以更快、更大規模地建設和擴張生產線。
要知道,現在的成飛集團現在已經采用了脈動生產線這些先進工藝來提高效率,據說年產量已經很可觀了。
而現在上市帶來的更多資金,無疑是大大推進了計劃生產的速度,讓集團擁有更多的錢去建新廠房、買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優化整個供應鏈流程,之前有分析人士推測,這筆資金到位,甚至可能讓殲-20的年產量實現翻倍。
生產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是簡單地多造幾架飛機,更是標志著一項關鍵技術的成熟度和工業基礎的扎實程度,也意味著我國空軍能夠更快、更成規模地換裝隱身戰機,迅速形成強大的戰斗力。
這對于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提升國家的安全底線,甚至在全球舞臺上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和應對外部挑戰的“底氣”,有著很強的戰略意義。
軍工改革的關鍵步驟
成飛借殼上市這件事,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并不只是一場交易,而是中國正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整個軍工體系現代化的大格局中的一個重要落子。
這么多年,中國一直在鼓勵和推動有條件的優質央企資產證券化,就是希望通過資本市場這個平臺,更高效地配置資源和提升運營效率。
航空工業集團內部其實也一直在進行資產的梳理和整合,把不同業務板塊的優質資產,往自己旗下的專業化上市公司平臺里裝。
成飛這次的“登堂入室”,是將航空工業體系里最核心、最重磅的整機制造板塊直接對接資本市場,這象征意義和實際意義都是非同小可的。
說到底,中航電測用看起來“便宜”的價格“買下”成飛,壓根兒就不是因為成飛集團落魄了,而是一場經過周密計算和安排的內部資本運作。
它核心的訴求和目標,就是讓成飛能夠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獲得更強大、更靈活的資金支持,去搞最前沿的技術研發,去不惜代價地加速產能擴張,去跟兄弟單位深化技術協同,推動軍民技術的雙向融合。
這是中國軍工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運用資本力量推動國防現代化、提升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一步。
參考信源
央廣網2024-06-26——中斷一年半中航電測重組事項恢復審核 或出資174億收購成飛集團
證券時報網2024-10-15——中航電測百億級“蛇吞象” 軍工央企并購加速證券化進程丨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2024-07-16——并購成飛,中航電測百億“重組局”
新浪財經2024-07-16——殲20即將“飛”入A股!中航電測174億元收購成飛國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