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丹崖筑禪境,飛檐翹角入夢來
在福建泰寧大金湖周邊,分布著許多依托丹霞巖體修建的宗教建筑,既有歷史遺存,也有豐富人文故事,構成了小眾而瑰麗的地方旅游特色。其中不少景點雖劃入景區范疇,至今仍為免費開放,自駕前往非常便捷。
福建泰寧地處武夷山脈南段,是福建西部的著名旅游勝地。這里丹霞地貌廣布,山川蒼翠,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在這片地質奇觀中,我尋訪到一座隱于赤壁丹崖之下的古剎——豐巖禪寺。
在高德地圖上可以查詢和導航這座寺廟,豐巖禪寺位于泰寧城西的際溪村,亦稱“瑞豐巖”或“豐巖”,谷中三座丹霞巨巖呈“山”字形排布,自右至左為丹霞巖、羅漢巖、豐巖,每座巖壁下方均建有寺廟,人稱“三仙出洞”,丹霞崖壁下的空洞中,藏多座寺廟建筑。
寺院距離泰寧高鐵站僅10公里,離浦武高速大金湖收費站出口只有13公里,交通便利,在禪寺的門口設有很大的免費停車場,是一處奇特美麗的佛教圣地。
據傳寺廟始建于唐代天祐年間(905–907年),現存石碑載明宋代名臣李綱曾居住在此地,并題寫《瑞光巖丹霞禪院記》。記載在政和元年(1111年),邵武名僧宗本創建“瑞光寺”,后歷代擴建,設有山門、大殿、法堂、丈室、鐘樓、華嚴閣、應真閣等建筑,規制宏偉,金碧輝映,后更名為“丹霞禪院”。
豐巖禪寺隱于赤巖絕壁之下,若非專程前往,難以想象谷中巖下山谷,竟藏有如此壯觀的建筑群。從空中俯瞰,丹崖翠谷之間,寺院頗具規模,融合南方山水、北方古建與佛教禪意于一體。歷史上,此處的寺廟幾經損毀、又重修,直至近年才逐步擴建至如今樣子。
- 泰寧“金湖”之名不虛傳,閩贛要道上的富庶寶地
泰寧地處武夷山脈西段山區,地質構造復雜,氣候濕潤,造就了奇特壯美的大金湖丹霞地貌。雖然早年人煙稀少,卻因山水靈秀,逐漸成為隱修之地。在泰寧古鎮周邊的山地與溪谷中,曾被發現有金礦脈和沙金資源,相傳泰寧建鎮建城,或正因金礦開采而起。當地民間自古便有“采礦敬神”的風俗,體現了人與自然、宗教信仰之間的深層聯系。
這也使得地處群山深處的泰寧,自宋代以來逐步發展為一方富庶之地。“金湖”之名并非空穴來風,便源于湖畔金礦的存在(如今的大金湖湖區面積巨大,主要是建國后興建水庫所形成,其面積遠超古時)。時至今日,湖泊溪流沿岸仍可見“禁止私自采掘”的標識,當地分布著多處歷史遺留下來的金礦舊址,印證了這一段輝煌的采礦歷史。
早年間,商賈、僧侶與士人常循古道自贛東、粵北穿行入閩,泰寧正是連接閩贛的重要節點。這些古道支線不僅通往金礦采掘區,也連通遠方的建寧府。金礦與珍貴木材等資源的輸出,帶動了本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宗教興盛。泰寧山中巖壁之上諸多摩崖洞窟與寺院,香火繁盛、文人頻至,形成一派宗教文化繁榮景象。除佛教外,道教、儒學與民間信仰也在此共生共融,塑造出一個多元交匯、底蘊深厚的地方文化體系。
- 丹霞萃山藏勝境,洞中古剎接天光
當我沿著蜿蜒山路抵達豐巖禪寺,走進巨大的木結構大門之后,眼前所見令人震撼,整座寺廟依丹霞巖地形而建,因山就勢,錯落有致,通過長廊步道連接各殿,氣勢恢宏又不失靜謐。
這座寺廟并非景區景點,而是一座仍在清修的禪院,內部自由出入,中庭中是僧人的菜園,山石點綴其間,幽雅閑逸。
寺中洞窟下專設石碑,記載宋代抗金名臣李綱與宗本禪師在此活動。史書記載:“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綱與子李宗之南渡瓊州,二十九日被赦放還。次年(1130年),李綱隱居泰寧丹霞巖”
李綱是南宋初年著名的抗金名臣,一說祖籍福建邵武。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他多次被朝廷任命處理戰亂局勢,又屢遭貶謫流放。南宋時期某次赦還后,李綱曾在泰寧丹霞巖一帶隱居休養,時間長達一年有余。其后雖重返朝堂,仍幾經沉浮,這與當時南宋對金朝態度的頻繁變化密切相關。最終,李綱因對南宋政局失望,病逝于福州。后世多位皇帝追封其功績,最終授以“隴西郡開國公”封號,謚號“忠定”。李綱一生風雨激蕩,剛直不阿,后人皆敬仰其為“李忠定公”。
后世曾在丹霞巖建了一座“讀書樓”,清代福建臬司來謙鳴曾于樓旁巖壁題下“李忠定公讀書臺”七字,至今仍清晰可見。民國六年(1917年),泰寧縣知事黃式蘇主持修復該樓;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長郭公木更捐出俸銀20兩,并號召士紳集資再次修繕。可惜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該樓因火災毀損,僅存臺基和部分石構件。現今原址無建筑,但地基與多處石制構件仍靜靜述說著往昔歲月。
從高空俯瞰,整座豐巖禪寺呈中軸對稱式布局,整體略微彎曲,與山勢融為一體。主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頂樣式,屋宇層疊;黃綠色琉璃瓦裝飾的圓塔式佛殿、飛檐回廊的天王殿、倚巖而建的觀音殿等依次展開,錯落有致。整座寺廟莊嚴古樸,氣勢恢弘,巧妙利用山體天然高差,形成天人合一的空間美感。
寺內最讓我駐足良久的,是供奉于主殿巖洞內的千手觀音像,高數丈,金身莊嚴,面容柔和,氣韻生動。塑像背后即為天然巖壁,其上常年有山泉細流垂落洞前,晴日不絕,宛如瀑布。巖壁四周青苔常濕,洞中終年清涼濕潤,環境空靈清凈,更顯佛像之莊嚴神圣。
外觀上看,這座大殿規模不算宏大,但走入其中便豁然開朗。大殿前部為常規殿宇構造,后半部則深入巖洞之中,借洞為殿,空闊深遠,實際空間約為外部所見的兩至三倍。石壁上設有長排的佛龕,供奉有不同的觀音法相。
豐巖禪寺不僅是信眾修行之地,更是一座連接歷史與自然的橋梁。在巖壁右側,至今尚存一座古老的小佛殿,經比對歷史照片可知,其形制幾近未變。此殿依巖借洞而筑,天然石洞為其提供良好遮蔽,雖歷百年風雨,依然莊嚴如初。相比寺中其他建筑,這座小殿年代更為久遠,見證了豐巖禪寺的歷史脈絡與宗教傳承。
這種巖體佛教建筑風格,既不同于北方懸空寺,也區別于西南石窟寺,展現了閩西北佛教隨地制宜、因形而建的高超智慧,構成別具一格的文化與審美系統。
- 通幽曲徑話古今,自然人文共此生
在豐巖禪寺廟周邊,還有不少丹霞巖壁相關的小寺院和道觀,地區范圍內還有較為出名的“甘露寺”、“慶云寺”、“金龜寺”以及“醴泉巖”等寺院和丹霞石窟勝景,或摩崖石刻,或崖壁懸空建筑和棧道,多有歷代題記,皆為研究福建宗教文化與丹霞地貌融合的寶貴實物證據。
正如有人所言:“丹霞山水有魂,古寺鐘聲是其心跳。”豐巖禪寺正是這片土地的心跳之一。它靜靜佇立于赤巖之間,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清磬裊裊、梵音不絕。我所記錄的,既是一座寺廟的風貌,更是一段橫跨千年的信仰,一片寄托人心靈與自然契合的禪修福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