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在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志的廣告上發現,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征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的出身——當地人在德國以刻苦耐勞著稱,而且她還是個女性——老板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于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她還是只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
赫達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帶著相機,騎著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下如今大多已經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后人嗟嘆其珍貴價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攝的一組北京西山大覺寺的照片。
西山大覺寺又稱大覺禪寺,是位于北京西郊旸臺山南麓的一座千年古剎。寺院始建于遼道宗咸雍四年(1068),初名清水院,由善人鄧從貴出資修廟并刻《大藏經》,是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元代重修后改稱靈泉佛寺。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改名為敕建大覺禪寺;宣德三年至成化十四年(1478),明皇室對大覺寺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基本奠定現存寺院建筑和規模;明末時寺廟被毀。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雍親王對大覺寺進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領要亭等,并推薦迦陵性音出任大覺寺住持;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并賜建迦陵舍利塔,漸成現有格局。
大覺寺大雄寶殿佛前香案上的燭臺。
大覺寺殿中的燭臺。
大覺寺大殿內的精致燭臺。
大覺寺古木與碑亭,石獅子。
功德橋,過橋后為天王殿,兩側鐘鼓樓。
大覺寺古木、碑亭,石獅子。
大覺寺功德池,功德橋前有一對石獅子。橋后為鐘鼓樓。
大覺寺覆缽式白塔,高約十五米,磚石結構。此塔無碑無銘,其名稱、功用及建造年代向來有爭議。有人以乾隆十二年(1747)《御制重修大覺寺碑文》“皇考以僧性音參學有得,俾往住持丈室……及圓寂歸宗,復命其徒建塔于此”為依據,將此塔判斷為迦陵禪師舍利塔。
大覺寺院落,應該是大雄寶殿和無量壽佛殿之間的院落。
大覺寺功德池與御碑亭。
功德池前的御碑亭。
殿宇山墻邊的如意型鐵磬。
大雄寶殿后,墻邊放一魚梆。
從高處俯瞰大覺寺建筑。
大覺寺殿宇與院落。
大覺寺佛前香案上的五供。
無量壽佛殿扇面墻后的海島觀音壁塑。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的二十諸天像,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造像。
鐘鼓樓窗雕。
大覺寺內的竹林。
大覺寺內的磚雕。
大覺寺白塔之后有一方形水池,稱為龍潭。
大雄寶殿扇面墻的觀音像。
大覺寺無量壽佛殿主尊。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大覺寺內的二十諸天像有的特征不明顯,頗難定名。最右一尊戴冠冕者應為閻摩羅王。另外兩尊特征不明顯。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中的閻摩羅王。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最右一尊最為明顯,為訶利帝母,亦即俗稱的鬼子母。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十地菩薩像。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十地菩薩像。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左一持斧者為散脂大將。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十地菩薩像。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二十諸天像,右一為韋陀天,右二為密跡金剛。
大觀日知錄
沒事擺擺龍門陣
343篇原創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