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有沒有核彈、核彈到底啥水平,一直是東北亞地區最讓人揪心的安全問題。自打2003年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后,他們又是搞核試驗,又是試射導彈,一步步把核威懾當成了保護自己的“護身符”。雖然國際上對朝鮮核能力的看法不太一樣,但技術細節、戰略打算和地區沖突攪在一起,讓這事兒成了全球軍控領域最難解的題。
一、技術突破:從“造出核裝置”到“能實戰”的跨越
朝鮮搞核武器這事,其實能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朝鮮和美國簽的《核框架協議》黃了之后,朝鮮的核計劃就像開了加速器。2006年,朝鮮第一次搞核試驗,這就說明他們已經突破了技術門檻。后來又搞了三次地下核試驗,把核裝置的穩定性給驗證得差不多了。2016年,朝鮮說第一次氫彈試驗成功了,雖然國際上有人懷疑這事兒是真是假,但2017年9月的第六次核試驗,威力大得讓不少人覺得可能快接近氫彈的水平了。
不過,朝鮮的核技術還是有些“短板”:
核彈頭做小太難:要把核彈頭重量降到500公斤以下,才能裝到導彈上。朝鮮試射的“火星-14”導彈顯示,他們可能已經能讓核彈頭小一點了,但到底有沒有把核彈頭和導彈成功裝到一起,他們可沒公開說過。
導彈送不準、飛不遠:朝鮮說“火星-17”洲際導彈能飛1.5萬公里,能打到美國本土,但2022年試射的時候出了問題,這說明他們用的固體燃料發動機技術還不太行。
指揮系統不靠譜:朝鮮沒有像樣的衛星通信和精確制導技術,真要打核戰爭,能不能打準、能不能及時打出去,都得打個問號。
二、戰略打算:保命用的“殺手锏”,也是談判的籌碼
朝鮮把核武器當成和美韓軍事同盟對抗的“終極底牌”。2013年,朝鮮定了“核武力建設法”,說核武器既能先發制人打別人,也能在挨打后反擊。他們這么干,主要有三個原因:
用不對稱威懾保平安:朝鮮知道自己常規軍事力量比不過美韓,就想用核武器讓對方不敢輕易動手。
核武器成了政權的“保險”:金正恩把核武器和政權的合法性綁在一起,2022年朝鮮還把“核武國家”寫進了憲法。
拿核武器當談判的籌碼:2018年朝美新加坡峰會的時候,朝鮮暫停了核導試驗,結果無核化的事兒沒談成,2019年就又開始試射了。
但朝鮮的核戰略也有麻煩:
技術上不太靠譜:美國有個智庫說,朝鮮現在大概有50枚核彈頭,但能不能真的用來打仗,還得打個問號。
搞核武器太費錢:聯合國制裁讓朝鮮經濟不景氣,可他們每年還得花國防預算的25%左右搞核計劃,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三、國際較量:談不攏的軍控,越來越亂的安全形勢
朝鮮核問題,說白了就是地緣政治沖突鬧的。美國用“延伸威懾”給日本和韓國提供核保護,朝鮮覺得這是要害自己,就更加使勁搞核武器。2023年,美國和韓國簽了個《核威懾作戰指南》,說以后可以一起商量怎么用核武器,這更讓朝鮮坐不住了。
現在大家爭論的點主要有三個:
無核化怎么談:美國堅持要讓朝鮮把核武器全扔了,還得能查、不能反悔,但朝鮮說要分階段來,先解除制裁,再給安全保障。
軍控機制不管用了:六方會談2008年就停了,國際上也沒想出別的辦法。中國提了個“雙暫停”的建議,說朝鮮先別搞核導試驗,美韓也別搞軍演,但沒人真聽。
地區軍備競賽風險大:韓國2021年成立了個“核武企劃團”,日本也有保守派想搞“核共享”,這讓朝鮮更覺得不安全了。
四、未來咋樣:僵局難破,但也有希望
現在朝鮮核問題就這么僵著,技術上有點進步,但戰略上還是談不攏。2024年有個報告說,朝鮮的核彈頭可能已經增加到60枚了,但技術進步的速度慢下來了。以后這事兒會怎么發展,得看這幾個方面:
技術能不能再突破:要是朝鮮能讓潛射導彈和核彈頭一起用,或者搞出能分導的核彈頭,那地區的安全形勢可就大不一樣了。
大國能不能坐下來談:中美俄在朝鮮半島無核化這事兒上有共同利益,但得先解決互相不信任的問題。
朝鮮自己會不會變:要是金正恩政權不想再搞“先軍政治”了,那說不定能給談判創造點機會。
朝鮮的核武器,既是他們保命的“殺手锏”,也是地區安全的大麻煩。朝鮮靠核武器保政權,但也讓地區更不安寧。以后這事兒會怎么發展,得看朝鮮的技術突破速度、國際社會怎么施壓,還有大國之間能不能協調好。在核威懾和無核化這個兩難的選擇里,朝鮮核問題還會一直是東北亞安全里最讓人頭疼的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