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公布重大科學發現。歷時2年的反復分析確認,中國空間站內首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生命物種,一種適應能力極其強悍的微生物,并將其命名為“天宮尼爾菌”。毫不夸張的說,這不僅標志著中國在太空微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突破,也為人類理解太空生命、開展太空探索提供了全新視角。
先來說說這次的事情。綜合官方的說法來看,“天宮尼爾菌”最早是在2023年5月份,由神舟十五號乘組在軌采集樣本,經2年多地面多學科分析后確認。相應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并獲得廣泛關注。
從研究分析結果來說,相比于地球表面生活的龐大菌群,這種太空中出現的物種,明顯具有極強的極端環境適應能力。也被不少媒體稱為“六邊形戰士”。一方面,是極強的抗壓能力,可應對空間站中高輻射、微重力等氧化應激環境,維持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另一方面,是能形成防護性生物被膜,并高效修復DNA輻射損傷,堪稱微生物界的“生存專家”。此外,它還具備特殊的代謝功能。在寡營養條件下仍能穩健生長,具備獨特的有機物利用能力,這一點也為未來資源循環提供潛在借鑒和視角。
額外提一下,可能和有些朋友想的不太一樣。這次發現的“天宮尼爾菌”,并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而是我國空間站設立的“微生物監測計劃”的一個重要成果。該計劃通過多艙段、全景式采樣,覆蓋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等關鍵區域,結合基因組測序、代謝分析等技術,首次系統性解析了空間站封閉環境中微生物的動態演化。
直觀地說,這一次的發現,對我國航天探索無疑有著極其深遠的戰略影響。一方面,是基于“天宮尼爾菌”生物被膜形成機制研發的自修復涂層,可使艙內設備壽命延長。這一點對太空探索無疑有著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剛提到的代謝能力,已在模擬測試中實現甲醛降解效率提升7 倍,徹底解決長期困擾載人航天的廢氣處理難題。這些技術突破將直接應用于我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并為未來載人登月、火星基地建設奠定生物安全基礎。
另外,我們也都知道,太空環境中的微重力、高輻射,對人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而太空環境會削弱人體免疫力,而天宮尼爾菌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精準的微生物防控策略。例如,通過監測其致病性變化,可提前預警航天員感染風險;同時,其抗輻射基因的解析或為開發宇航員防護藥物提供線索。
當然,也必須承認,盡管天宮尼爾菌目前未顯示致病性,但其特殊的極強適應性也很可能出現“微生物逆向污染”。比如某些地球微生物孢子可通過大氣層重返地表,若攜帶新特性可能威脅生態平衡。不過,中國科研團隊也強調,該菌屬于已知菌屬分支,且空間站環境樣本經嚴格管控,風險可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