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城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執法七分隊副分隊長、有著“煤改電”先鋒稱號的馬元生用10年光陰,在青磚灰瓦間織就了一張清潔能源的溫暖網絡。今年,馬元生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
用腳步描繪胡同里的民生賬本
2015年,馬元生接手無煤化后續運維工作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堆“燙手山芋”:為數不少的居民不愿改電,老舊蓄能式電采暖設備故障率高,峰谷電表安裝滯后導致電費補貼難落實……架起政策與民意之間的橋梁,讓群眾真正體會到惠民政策的好處成為當務之急。
“要破局,先得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馬元生帶著筆記本,一頭扎進胡同里。在鐘鼓樓旁的老舊小區,他蹲在墻根和曬太陽的大爺們嘮嗑,聽他們抱怨“電采暖白天不熱乎”“半夜調溫度太麻煩”;在金魚池片區的拆遷滯留區,他踩著積水走進漏雨的平房,看著老人用煤爐燒水,濃煙嗆得人睜不開眼。3個月里,他踏遍17個街道、40余個社區,記錄下1446戶居民的訴求,鞋底磨穿了三雙,筆記本寫滿了270頁。
這份用腳丈量出來的《“煤改電”遺留問題調研報告》,成為全市無煤化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他提出的“分片施策、精準服務”理念被納入市級方案,針對滯留區居民的“過渡期補貼政策”更是直接解決了2000余戶的燃眉之急。市生態環境局專家評價:“東城的相關調研數據,為首都無煤化工作畫出了精準的‘民生坐標’。”
10萬臺設備背后的溫度
2018年大寒那天,交道口街道的王奶奶撥通了馬元生的電話:“小馬啊,我家的電暖氣突然不熱了,這可怎么過冬啊?”當時正發著高燒的馬元生,立刻頂著風雪往老人家里趕。檢查發現是蓄能裝置故障,他跪在地上修了兩個小時,起身時膝蓋早已凍得失去知覺。看著重新制熱的暖氣,王奶奶抹著眼淚說:“你比我親兒子還貼心。”
這樣的“暖心故事”,在馬元生的10年工作中數不勝數。為了讓老舊設備及時更新,他建立“網格化運維地圖”,將全區劃分為127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執法員+1名技術人員”,確保故障2小時內響應。累計9萬余臺設備的更新工程中,他獨創“錯峰施工法”,在每個胡同口設置臨時取暖點,讓施工期間的居民有地方喝熱水、烤暖氣。
最讓居民們稱道的,是他牽頭的“峰谷電表補裝行動”。2020年,當得知部分高齡老人因行動不便未安裝電表時,他帶著團隊逐戶上門,在零下10℃的戶外調試設備。那些天,他的微信運動步數日均超過3萬步,朋友圈里全是“馬隊長又在爬樓”的照片。10年間,1800余具電表的補裝,讓6萬余戶居民每年節省電費超百萬元。
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揣在心里
“接訴即辦,關鍵在‘辦’,更在‘解’。”馬元生的辦公桌上,擺著一面寫著“百姓貼心人”的錦旗,那是2022年一位獨居老人送來的。老人因戶籍問題無法享受電費直補,跑了多個部門都沒解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了12345熱線。馬元生得知后,連續3天往返社區、派出所和供電公司,甚至自掏腰包為老人墊付了部分費用。“政策有邊界,但服務不能有缺口。”他常說。
在處理“每月一題”的電費直補任務時,他遇到了更大的挑戰:12.1萬表戶的信息核對,涉及拆遷、分戶、產權變更等復雜情況。為了確保“一戶不錯、一表不漏”,他帶領團隊開發了“數據比對小程序”,將戶籍、房產、用電數據三方聯動,硬是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原本需要3個月的工作量。當最后一筆補貼打進居民賬戶時,一位退休教師發來短信:“這筆錢雖不多,但讓我們看到了政府的擔當。”
最讓人動容的,是他對困難群眾的“額外照顧”。在幫扶鄖陽結對對象時,他發現當地孩子缺過冬衣物,便發起“暖冬行動”,自費購買200件羽絨服寄往山區;遇到社區里的孤寡老人,他定期送去米面油,陪老人聊天解悶。同事們笑他“管得太寬”,他卻認真地說:“生態環境執法,既要守護藍天,也要溫暖人心。”
10年間,東城區平房區PM2.5濃度下降42%,清潔能源覆蓋率達100%,這些數字的背后,是馬元生磨破的鞋底、凍紅的雙手,是無數個凌晨的走訪、無數次耐心的解釋。當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拼,他指著胸前的黨徽說:“老百姓的笑容,就是我最好的軍功章。”
(勞動午報記者 邊磊)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