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編譯 李水青
編輯 心緣
智東西5月20日報道,2025年WWDC開發者大會臨近,蘋果卻迎來當頭一棒——彭博社援引多位內部人士消息,原計劃亮相的大模型升級版Siri將再度跳票。這已是該功能自2024年首次宣布以來的第三次延期。
知情人士透露,大模型版Siri現已是個棘手的“半成品”。
其面臨致命的技術問題:一個舊系統繼續維持基礎功能,新系統處理AI請求時漏洞百出,工程師形容開發就像“打地鼠游戲”,“修一個Bug又冒出三個”。
Siri項目組已淪為蘋果內部的“修羅場”。蘋果元老對AI大額投資始終猶豫,空降派改革重重受阻,缺乏魄力;GPU采購策略嚴重失策;嚴苛的隱私紅線使其模型訓練受困;10億用戶基本盤的封閉生態優勢成創新包袱;提前一年炒作的“AI版Siri”營銷反噬讓技術團隊陷入被動……
“這是一場危機。”蘋果AI團隊的一位核心成員坦言。另一位成員則用更形象的比喻描述現狀:“就像一艘早已沉沒的船,只是現在才被人發現。”內部數據顯示,蘋果的AI技術水平已落后競爭對手數年之久。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蘋果的AI自救計劃浮出水面。
蘋果蘇黎世實驗室秘密正研發“LLM Siri”全新技術架構;庫克火速換將,將Siri轉交Vision Pro混合現實頭顯負責人邁克·羅克韋爾(Mike Rockwell)執掌;緊急洽談引入谷歌Gemini和OpenAI技術補位;甚至不惜切割Siri品牌,將希望寄托在去年新推的“Apple Intelligence”上……
當年被喬布斯寄予厚望的Siri,如今竟成了庫克時代蘋果AI戰略的最大軟肋。
蘋果AI何以至此?其自救能否取得成效?引起產業關注。
一、AI版Siri跳票背后:高層失策、權力暗戰、技術內耗
2018年,蘋果軟件主管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宣布:谷歌AI負責人約翰·詹南德雷亞(業內稱“JG”)將加盟蘋果,執掌AI部門,直接向CEO庫克匯報。
這位曾主導谷歌搜索和AI業務的高管,不僅推動照片、翻譯和Gmail等產品實現技術突破,更通過2014年收購DeepMind的決策,奠定了谷歌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費德里吉宣布任命時難掩激動:“他就是我們AI團隊最需要的人選。”
然而七年過去,蘋果在AI賽道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詹南德雷亞和費德里吉出席2024年6月的Apple全球開發者大會
1、保守派低估AI,內部改革受阻
詹南德雷亞的改革屢屢碰壁。
自詹南德雷亞到蘋果后,他對Siri動了大手術:撤換負責人,砍掉冷門功能。他向同事解釋,精簡代碼能讓團隊聚焦核心功能。對于汽車項目,他始終持保留態度。后來項目叫停時,數百名AI工程師回歸其麾下。
軟件主管費德里吉對AI大額投資始終猶豫——據多位同事透露,他認為AI并非移動設備的核心功能,更不愿因此影響iPhone、Mac等年度系統更新的開發節奏。“克雷格不是那種會拍板‘我們要不惜重金搞大事’的人。”一位蘋果元老如是評價。
不少高管與費德里吉持相同觀點。“AI研發充滿不確定性,往往投入巨資后才能看清產品形態。”一位資深高管坦言,“這完全違背蘋果‘謀定而后動’的產品哲學。”
2022年11月ChatGPT的橫空出世打了蘋果個措手不及。有高管承認,在此之前“Apple Intelligence連概念都算不上”;另一位則反思:“OpenAI的動向并非無跡可尋,但凡持續關注市場的人都該預見這一突破。”
知情人士透露,ChatGPT發布不到一個月,費德里吉就嘗試用生成式AI編寫個人項目代碼,這才驚覺技術潛力。他隨即與詹南德雷亞等高管密集拜訪OpenAI、Anthropic等公司“補課”,并下令在iOS 18中盡可能塞入AI功能。詹南德雷亞倉促組建團隊研發大語言模型——而此時競爭對手已深耕該領域多年。
盡管蘋果為2024年WWDC的“Apple Intelligence”盛典全力籌備,卻不得不直面殘酷現實:其生成式AI技術差距明顯。雖然能完成基礎圖像生成,內部測試的聊天機器人性能卻遠遜于ChatGPT——數據顯示,競品在多數查詢場景中的準確率至少高出25%。
2、是否自研AI聊天機器人,高層誤判
這場技術危機催生了罕見的“聯姻”熱潮。蘋果開始與谷歌、Anthropic和OpenAI等昔日對手談判技術整合。詹南德雷亞力主選擇谷歌Gemini,認為OpenAI“缺乏持久性、不可信賴且數據保護不足”;但最終開發團隊力排眾議,在WWDC上宣布將把Siri無法處理的請求轉接至ChatGPT。
這項功能直到12月才最終落地,卻成為少數幾個名副其實的AI亮點。蘋果確實推出了幾項實用功能:郵件摘要、寫作助手——不過其中的文本排版技術其實來自ChatGPT。
但其他功能即便延期數月上線,仍顯倉促。比如Genmojis表情生成功能,雖然廣告里展示的是孔雀與冰棒融合的精美圖案,實際效果卻大打折扣,還因運算量過大導致手機發燙、電量驟降。新聞摘要功能更因鬧出烏龍被迫下線——AI竟編造出”殺人犯Luigi Mangione飲彈自盡”的假新聞。部分高負載AI功能之所以能運行,全賴蘋果云服務部門偶然開發的云端算力方案。
Siri的進展更令人失望。自iPhone 16發布以來,蘋果就在廣告中大肆宣傳尚未成熟的功能。有個廣告場景尤為諷刺:HBO《最后生還者》女主貝拉·拉姆齊在派對上遇到眼熟卻叫不出名字的男士,她掏出iPhone詢問:“幾個月前在格勒內爾咖啡館遇到的那位先生叫什么?”就在對方擦肩而過的瞬間,Siri報出了“扎克”這個名字——而現實中,這項看似簡單的社交記憶功能至今仍未實現。
▲蘋果電視廣告截圖,由演員貝拉·拉姆齊(Bella Ramsey)出演,預告新Siri。
蘋果內部對自研AI聊天機器人的態度存在問題。據多名員工透露,詹南德雷亞多次在內部強調,AI智能體要完全取代人類還為時尚早,多數消費者和他一樣對生成式AI持保留態度。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他始終沒有全力開發ChatGPT的競品——有同事回憶,詹南德雷亞認為“用戶根本不需要ChatGPT這類工具”,而最常見的客戶反饋反而是要求關閉相關功能。
3、新舊架構“打架”,Siri問題多到像“打地鼠”
2025年3月,蘋果證實了彭博社關于Siri升級延期的報道,隨即撤下了貝拉·拉姆齊主演的廣告片。
一周后,時任Siri團隊負責人的羅比·沃克(Robby Walker)試圖提振團隊士氣,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雖然游出了破紀錄的幾百英里,卻始終沒能抵達夏威夷。外界批評的不是我們游得多好,而是我們沒能到達終點。”這番話道出了團隊徒勞無功的困境。
沃克在會上宣布,團隊將轉向iOS 19的Siri升級開發。但他坦言,由于功能穩定性僅達三分之二,加上其他項目優先級更高,具體上線時間仍不確定。“這些功能還沒達到發布標準,雖然競爭對手可能早就拿半成品上市了。”他補充道。
但團隊成員認為沃克還是太樂觀了。“現在系統里有上百個漏洞。”一位成員抱怨道,“就像打地鼠游戲,解決一個又冒出三個。”
技術瓶頸在于,蘋果被迫將Siri的架構一分為二:舊系統維持鬧鐘等基礎功能,新系統處理涉及個人數據的復雜請求。這種”新舊混搭”的權宜之計本為加速推出新功能,卻適得其反——不僅引發系統兼容性問題,更導致Siri功能集體跳票。團隊成員透露,單個功能測試時表現尚可,但一旦整合到Siri主系統,問題便接踵而至。
4、AI負責人“慢節奏”,管理松散
項目推進遲緩讓工程團隊士氣低迷。“沒人告訴我們進展如何,更沒人解釋原因。”一位成員坦言,“完全缺乏領導力。”
多位蘋果內部人士指出,詹南德雷亞被視為項目延誤的主要責任人。這位空降高管始終難以融入蘋果的核心管理層圈子——在這里,共事數十年的元老們以新品上市速度論英雄。低調務實的詹南德雷亞既不善爭取資源,也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他本該更強勢地爭取預算,但他終究是技術專家,不是推銷員。”一位同事評價道。
其他高管則批評其管理松散:“別的工程團隊都在拼命趕工期,他的團隊卻總慢半拍。”這種特殊待遇甚至體現在細節上:當其他蘋果員工需要自費就餐時,詹南德雷亞的團隊卻能享受免費餐補,引發內部不滿。
不過,詹南德雷亞的“慢節奏”或許源于其技術哲學。他始終對AI發展速度持審慎態度,認為OpenAI等對手不足為懼,并堅持“用戶真正需要的是設備控制界面”的理念。即便遭遇重重挫折,他仍未放棄這一愿景。
5、AI炒作反噬,GPU囤貨不足,隱私保護成絆腳石
當然,將失敗歸咎于個人過于片面。詹南德雷亞曾向同事表示,營銷團隊(由格雷格·喬斯維亞克和托爾·邁倫分管)對未成熟功能的過度包裝難辭其咎。產品經理有責任明確告知市場部門真實進度,費德里吉掌握軟件最終決策權,而庫克則塑造了整個公司的產品開發文化。
▲蘋果CEO蒂姆·庫克
前CFO盧卡·馬埃斯特里(Luca Maestri)在GPU采購上的保守策略如今看來嚴重失策。雖然蘋果憑借市場地位和資金優勢,歷來能主導從芯片到屏幕玻璃的全球供應鏈,但在GPU這場爭奪戰中卻錯失先機——當亞馬遜、微軟等對手大肆掃貨時,蘋果仍按新興技術的常規節奏緩慢采購,最終陷入算力困境。“GPU都被搶光了,我們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AI團隊成員無奈表示。
蘋果引以為傲的隱私保護也成了AI發展的絆腳石。盡管坐擁23.5億臺活躍設備,涵蓋搜索記錄、個人偏好等海量數據,但其數據開放程度遠低于谷歌等對手。就連網絡爬蟲Applebot都允許網站自主選擇是否貢獻數據,許多網站確實選擇了退出。這迫使蘋果研究人員高度依賴第三方授權數據和人工合成的“假數據”。“每個項目都要過隱私審查的鬼門關。”內部人士吐槽道。有高管對比指出:“看看xAI實驗室的Grok,人家有整個社交平臺的數據喂養,我們拿什么訓練?”
這再次暴露了蘋果在AI領域的短板。一位高管坦言:“過去我們總能用10億用戶的基本盤后來居上,但這次老套路失靈了。”
正當蘋果試圖挽救AI業務時,外部環境又添變數。為應對歐盟新規,蘋果不得不開放系統權限,允許用戶更換默認語音助手。若無法實現技術突破,大量用戶可能轉投第三方產品。眼下不僅有OpenAI等行業巨頭的競爭,DeepSeek等新興創業公司也在快速崛起。
二、從技術領先到“落后數年”,Siri面臨“沉船危機”
與其他科技巨頭類似,蘋果也推出了一系列AI新功能,但這些功能更多因反應遲緩、體驗欠佳而引發關注。
在去年6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高調發布了“Apple Intelligence”,并打出“為普通人而生的AI”這一標語——顯然是在致敬1984年首代Mac“為普通人而生的電腦”的經典口號。
蘋果承諾的功能包括:優化寫作、郵件和通知摘要工具,以及根據文字描述生成個性化表情符號和圖像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面升級的AI版Siri——這款語音助手首次具備深度讀取用戶個人數據和屏幕內容的能力。演示環節中,詹南德雷亞的副手向Siri詢問母親旅行計劃時,系統流暢整合了郵件和短信中的信息生成行程。蘋果還宣稱,用戶可通過Siri實現更智能的設備操控,比如無需觸屏就能完成照片選取、裁剪并發送給家人等操作。
AI設備的前景一度推動蘋果股價飆升。去年9月,蘋果高調宣稱新款iPhone 16“完全基于Apple Intelligence技術”,引發市場熱議。但實際發售時,它卻沒有任何AI功能——寫作輔助、信息摘要等基礎功能延后一個半月才上線,定制表情符號”Genmojis”拖到12月才推出,而能智能排序通知的重要更新更是遲至次年3月才落地。
據內部人士透露,Siri升級版原定于2025年4月發布。但在正式版推送前幾周,費德里吉在測試手機時震驚地發現,包括“語音查找駕照號碼”在內的多項宣傳功能根本無法使用(WWDC演示視頻僅是早期原型效果)。盡管iPhone 16廣告仍在推廣這些功能,但發布計劃先被推遲到5月,后又被無限期擱置。部分消費者已發起集體訴訟,指控蘋果虛假宣傳。蘋果方面拒絕對此置評。
如今距離首次發布已過去一年,新版Siri仍無法趕上今年的開發者大會。用戶等來的不是全面升級的智能助手,更談不上能與ChatGPT抗衡的產品,而只是“即將推出”的承諾。與此同時,蘋果將重點放在了非AI的軟件更新上,比如統一iPad、Mac和iPhone操作界面,使其更接近Vision Pro頭顯的系統風格。
“這是一場危機。”蘋果AI團隊的一位核心成員坦言。另一位成員則用更形象的比喻描述現狀:“就像一艘早已沉沒的船,只是現在才被人發現。”彭博社獲得的內部數據顯示,蘋果的技術水平已落后競爭對手數年之久。
對蘋果而言,在顛覆性技術上的暫時落后未必是災難。這家公司向來擅長后發制人——先讓競爭對手試錯,再為十億用戶打磨出更成熟易用的產品。從MP3播放器到智能手機,從平板電腦到智能手表,莫不如此。在五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面對產品延期的質疑,庫克只強調已上線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及其多語言擴展,稱Siri升級需要更多時間達到蘋果標準。“沒有特別原因。”庫克表示,“只是比預期耗時更久。”
三、“后發制人”模式失靈,封閉生態優勢成AI創新的包袱
更大的問題是蘋果的投入產出比失衡。據多位高管透露,蘋果長期在AI研發人員數量和GPU采購規模上都遠遜于對手。為扭轉頹勢,今年詹南德雷亞對團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組,Siri等AI相關團隊已被重新整編。
不過,將困境簡單歸咎于高管決策可能掩蓋了更深層的問題。
這家公司歷來依靠自研核心技術制勝,但這一模式在AI領域卻失靈了。蘋果憑借精雕細琢的產品、嚴控的內容生態和一年一次的軟件更新,登頂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但AI領域需要的卻是快速迭代、允許試錯和更開放的態度。去年叫停的自動駕駛項目就是明證:十年投入上百億美元后,蘋果最終承認其AI技術無法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承諾。
若不能突破AI瓶頸,從AR眼鏡到智能機器人,從環境感知手表到耳機,蘋果的未來產品線都將面臨危機。
蘋果服務高級副總裁、庫克心腹艾迪·庫伊(Eddy Cue)曾向同事發出警告:蘋果的科技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他直言蘋果不像埃克森美孚能提供剛需商品,更擔憂AI會像iPhone顛覆諾基亞那樣重創蘋果。本月在聯邦法庭作證時,庫伊甚至預言:“十年內iPhone就可能變得無足輕重,不要覺得這聽起來很瘋狂。”
喬布斯生前對搜索引擎興趣寥寥,包括智能引擎。“他根本不相信用戶會主動搜索。”一位共事者回憶道,“他認為蘋果的使命是精心篩選,直接呈現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這一理念如同喬布斯的諸多思想,在他離世后仍深刻影響著公司。2010年代中期,蘋果曾考慮將搜索欄置于iPhone主屏頂端,而非隱藏于滑動界面之后,但最終被設計團隊否決。
然而當喬布斯第一次體驗Siri——這個最初只是App Store里的小應用時,他立即被其潛力所折服。應用創始人達格·基特勞斯(Dag Kittlaus)透露,他們最初的構想是打造一個“行動引擎”。“我們最終的愿景是讓用戶能與互聯網對話,由虛擬助手完成所有操作。”他回憶道,“用戶甚至無需知道信息從何而來,所有應用和網站的發現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最初作為iPhone應用的Siri,能實現訂餐、查影訊、叫車等基礎功能。但喬布斯一眼看穿其非凡價值——他相信這將成為蘋果設備的核心交互方式。初次使用后不久,喬布斯便致電基特勞斯,邀請創始團隊到家中詳談。經過三小時長談,喬布斯直接提出收購意向。即便基特勞斯猶豫不決,喬布斯仍連續24天每天致電勸說。
收購完成后,喬布斯將Siri列為公司最高優先級項目。“他把這當成了自己的心血之作。”基特勞斯回憶道,“直到健康惡化前,我們每周都會面討論進展。”
▲2016年,基特勞斯在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
Siri在喬布斯離世后不久面世。初期開發主要聚焦基礎功能:查天氣、設鬧鐘、播音樂、發短信等。當時蘋果的機器學習研究尚在起步階段,重點放在面部識別、指紋解鎖、智能提醒(如根據路況推薦出門時間)、地圖優化,以及當時的“登月項目”——耳機和汽車研發上。
部分軟件工程高管曾力主在iOS系統中加強AI布局。一位高管回憶,2014年左右“我們就意識到AI將引發革命,其影響力遠超預期”。但他說服不了頂頭上司費德里吉:“很多建議都石沉大海。”
為補短板,蘋果確實收購了Laserlike、Tuplejump等數十家AI初創公司。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甚至考慮以約40億美元收購Mobileye——若成行將是蘋果史上最大并購案,既能加速自動駕駛研發,又能網羅AI人才。但最終蘋果放棄收購,Mobileye于2017年被英特爾以150億美元收入囊中。
汽車項目早期倒是意外結出碩果:專為自動駕駛研發的“蘋果神經引擎”芯片組件,后來成為iPhone、iPad等設備的標配,為運行生成式AI模型打下硬件基礎。
以不過問產品細節著稱的庫克,卻在AI領域異常積極。一位前同事透露:“蒂姆可能是蘋果最篤信AI的高管。他始終對Siri落后Alexa耿耿于懷”,尤其眼紅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開辟的家庭市場。
2018年詹南德雷亞初到蘋果時,曾對蘋果封閉的軟件生態青睞有加,這意味著新功能能直達數十億設備。但很快他就意識到,公司必須追加數億美元投入,用于AI模型訓練所需的大規模測試及數據標注工作。他成功爭取到資金,從谷歌挖來頂尖AI專家,并大幅擴充測試與數據分析團隊。
四、絕地求生:多線并進的AI救贖計劃
據悉,蘋果蘇黎世AI實驗室正在研發代號“LLM Siri”的全新架構,旨在取代現有的問題頻出的混合模型。這個基于大語言引擎的系統有望提升Siri的對話質量和信息整合能力。為確保準確性,蘋果在德州、西班牙等地部署了數千名分析師,專門核查AI摘要的真實性,統計“幻覺”錯誤的發生頻率。最新系統升級后,iPhone用戶本地的郵件數據(經脫敏處理)也被用于優化合成數據質量,為模型訓練提供真實語料參照。
今年春天,詹南德雷亞遭遇重大職權調整,不僅失去了對Siri工程和未來機器人項目的掌控權,還被剝奪了所有產品開發權限。多位高管透露,這是庫克對其產品落地能力失去信心的直接結果。
如今Siri已轉交Vision Pro混合現實頭顯負責人邁克·羅克韋爾(Mike Rockwell)執掌,后者直接向費德里吉匯報。費德里吉則接手了更多AI軟件規劃工作。原屬詹南德雷亞的產品經理團隊整體劃歸費德里吉管轄,羅克韋爾更將自己在頭顯項目中的得力干將調任Siri管理崗。而曾主管Siri的沃克不僅團隊縮編,還被調離至新項目。
▲羅克韋爾亮相2024年6月的WWDC
詹南德雷亞目前仍主管AI基礎研究、大語言模型開發與優化、AI分析團隊及部分基礎設施部門。有消息稱,部分高管曾考慮進一步削減其職權,甚至勸其退休(現年60歲)。但費德里吉等人擔心,一旦他離職,其麾下的頂尖研發人才也將流失。
至少目前,詹南德雷亞選擇留任。他向同事表示,在蘋果AI業務取得實質性進展前不會離開。對于不再需要為Siri負責,他私下坦言“如釋重負”。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費德里吉歷來對AI持懷疑態度,羅克韋爾起初并不愿接受向其匯報的安排。但另一方面,這也給了他重塑Siri的機會——早在2015年加入蘋果時,他就主張將Siri打造成“全天候生活助手”,成為設備交互的核心。“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Siri的重要性,認為這終將成為人機交互的主要方式。”一位熟悉羅克韋爾的人士回憶道。當年正是他說服公司重金聘請專業演員、打造頂級錄音棚來升級Siri語音系統。后來開發頭顯設備時,他本想以Siri為核心交互界面,卻未能獲得團隊支持。如今掌權后,他正重組團隊全力提升語音助手的響應速度與理解能力,目標是打造堪比ChatGPT語音模式的產品。
市場變化同樣迫使蘋果做出調整。上月蘋果設備上的谷歌搜索量出現史無前例的下滑——庫伊在法庭作證時稱,這是“22年來頭一遭”,并將原因歸結于AI的沖擊。為此,蘋果正考慮與OpenAI等公司合作,為Safari瀏覽器引入替代搜索方案。據透露,詹南德雷亞去年力薦的谷歌Gemini有望登陸iOS19,同時蘋果也在與初創企業Perplexity接觸,尋求為Siri和Safari提供AI搜索解決方案。
在自主研發聊天機器人方面,蘋果高管們正轉變思路——盡管詹南德雷亞此前持保留態度,但現在他們決心將Siri打造成能與ChatGPT抗衡的產品。最新方案是讓Siri具備抓取并整合全網公開數據的能力。內部測試顯示,過去半年其聊天機器人性能突飛猛進,部分高管認為已不遜于最新版ChatGPT。
這一布局暗藏商業考量:若將自研聊天機器人整合進Siri,可降低對谷歌搜索的依賴——目前Alphabet每年支付200億美元維持其Safari默認搜索引擎地位,這筆交易正面臨美國反壟斷審查。與此同時,蘋果對另一項延期推出的AI功能也寄予厚望:通過Siri深度對接iPhone應用,實現更精準的語音控制。這不僅能讓年收入200億美元的App Store業務在聊天機器人時代保持競爭力,更能避免應用生態被AI完全取代的風險。
據蘋果內部人士透露,將于2025年6月WWDC發布的下一代iOS系統,將著重升級現有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并新增AI電池優化、虛擬健康教練等特性。不過,此前承諾的Siri重大升級可能不會重點展示,正式上線仍需數月時間。值得注意的是,蘋果計劃在營銷中將Apple Intelligence與Siri品牌進行切割——這等于變相承認Siri的負面形象已拖累公司AI戰略。
另一個變化是:蘋果將基本不再在新功能正式發布前幾個月就宣布新特性。
Siri最初的聯合創始人基特勞斯(Kittlaus)仍對AI版Siri充滿期待:“所有大模型公司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助手,而蘋果從2010年就開始鉆研這個領域。”他認為,只要為Siri“換裝智能大腦”,憑借其內置入口和品牌認知,完全有機會重奪市場主導權。
來源:彭博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