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觀海望無邊,萬頃灘涂鶴舞翩。
在江蘇鹽城綿延582公里的海岸線上,683萬畝的沿海灘涂、4550多平方公里的黃海濕地鋪展開來——這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有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計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鹽城,正以這片濕地為紙、以生態保護為筆,書寫著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故事”。
鹽城:鶴舞濕地。圖片來源/視覺江蘇
好生態贏得候鳥來,萬物生靈的“詩意棲居”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至關重要。豐富的濕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這里成為鳥類的“天堂”。
這里沒有圍欄,天然美好的生態環境一年四季都會吸引數百萬只飛鳥振翅而來。天空中,勺嘴鷸揮動“小勺子”般的喙掠過水面;蘆葦蕩里,丹頂鶴昂首踱步,留下一串悠長的啼鳴;灘涂深處,麋鹿群踏水而行,犄角與霞光交相輝映……
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26種哺乳動物、9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216種魚類以及165種底棲動物,是對遷徙候鳥保護具有特別價值的地點,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意義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持了17種IUCN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CR):勺嘴鷸;5種瀕危物種(EN):黑臉琵鷺、東方白鸛、丹頂鶴、小青腳鷸和大濱鷸。一個個神奇物種在這片廣袤的濕地上和合共生。
東臺:條子泥濕地成越冬候鳥家園。圖片來源/視覺江蘇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漫步于黃海森林生態旅游度假區,園內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平均5200個每立方厘米,PM2.5值常年低于8,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2024年,鹽城通過新建37個濕地保護小區和擴建10個濕地保護小區,全市濕地保護率從49.4%提升至50.9%,全省排名第三,濕地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鹽城這座候鳥天堂正以實際行動詮釋"鳥類友好型城市"的中國方案。
生態價值的“經濟轉化”
跟著候鳥來帶著文創走。緊跟候鳥腳步,來自各地的游客及攝影愛好者在這里觀候鳥、逛展覽、買文創,觀鳥游成為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的“新招式”。
“鹽小勺”相關設計圖。圖片來源/鹽城文旅
“觀鳥游帶火了文創熱,文創熱又促進了消費。越來越多游客愿意從濱海景區走進城市街巷,深度游覽‘鹽小勺’(以勺嘴鷸為原型開發的IP形象,是江蘇鹽城推出的城市形象代言。)的家鄉。”放眼全市,濕地生態相關文創產品總銷售額超3000萬元,帶動產值數千萬元。今年2月,鹽城市委宣傳部文產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鹽城打出“生態+文化+創意”組合拳,覆蓋住宿、餐飲、文創等多場景。“五一”小長假發放3000萬元文商旅消費券,成效顯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消費券的發放,有效刺激了游客消費,提升了景區人氣。”數據顯示,“五一”期間全市A級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旅游休閑街區共接待游客680.68萬人次,同比增長16.35%,星級酒店出租率增長11.77%。
2025丹頂鶴黃海濕地旅游節開幕式。圖片來源/中國江蘇網
5月18日,2025丹頂鶴黃海濕地旅游節啟幕,鹽城市以“世界自然遺產”為底色,用300余項創意活動與2650萬元消費券,聚焦年輕態,推出新玩法,以飛揚之姿向全球青年發出詩意邀約。
“文旅+”的深度融合,讓消費場景從單一購物轉向沉浸體驗,從商品交易升級為文化交流,成為假日經濟創新升級的縮影。“綠水青山的‘顏值’正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
全球示范顯擔當,中國方案的“生態實踐”
自然遺產地的魅力跨越了國界和大洋,將全球的力量和資源結合在一起。
2017年-2019年,鹽城市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黃(渤)海濕地國際會議。會議的議題囊括了黃(渤)海濕地多樣性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二期申遺工作的推進、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等不同領域。
2024年鹽城市濕地遺產保護中心經收集整理、合規審查、初步篩選、專家評定,共計立項22個項目,其中重點項目2個,面上項目9個,一般項目11個。
2024年11月8日至9日,韓國灘涂專家訪問市濕地遺產保護中心,就世界
自然遺產及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進行交流,并探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期間,專家們實地考察了鹽城珍禽保護區,深入了解鹽城在濕地保護與管理方面的經驗與成果。
今年3月20日,鹽城濱海自然遺產保護與修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儀式在黃海濕地博物館成功舉行。成立“鹽城濱海自然遺產保護與修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鹽城濱海自然遺產保護與修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儀式。圖片來源/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
未來,鹽城將以制度化論壇為聯結紐帶、國際化合作為主要方式,現代化成果為實際應用,努力成為沿海濕地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潮起潮落,生生不息。當朝陽從海平面升起,丹頂鶴掠過風車矩陣,光伏板下魚蝦嬉戲,觀鳥棧道上響起孩童的笑聲……這片土地用最生動的筆觸證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觸摸的現實。
文/王信辰
來源:人民日報、交匯點新聞、中國江蘇網、視覺江蘇、鹽城文旅、南京廣電、現代快報、鹽城市濕地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登瀛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