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年來,中國修訂或起草了多部法律法規,將候鳥遷徙通道納入保護框架,并賦予檢察機關與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力。針對非法捕鳥工具“霧網”的使用,檢察機關開展了專項治理行動,推廣非致命驅鳥方案,制定合法防鳥網國家標準,同時照顧到了農業生產和野生動物保護需求。這些創新舉措已初見成效,有望扭轉候鳥遷徙路線受威脅的趨勢,提升中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領導力。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 者
龍迪 (Dimitri De Boer)
克萊恩斯 (ClientEarth) 歐洲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特邀顧問
唐瑞 (Terry Townshend)
保爾森基金會自然資源保護顧問
試想,一只僅手掌大小的候鳥,正從南半球的越冬地振翅北飛。它要穿越數千公里,途經中國、蒙古或俄羅斯的繁殖地,一路躲避驟雨狂風、天敵追捕,尋找短暫的休憩與補給之地。然而,當它終于抵達目的地時,等待它的卻可能是一張致命的霧網以及漫長而痛苦的窒息死亡。
遺憾的是,這樣的悲劇每年仍在無數候鳥身上重演。它們或被偷獵者捕獲,淪為籠中玩物或盤中野味,或淪為“副漁獲物”,在農民護田、護漁的網具中意外喪生。
中國地處全球四大鳥類遷徙通道的交匯點,每年春天,數十億候鳥北飛,奔赴北方夏季昆蟲暴發式繁殖的盛宴。它們搶抓這段黃金時期繁衍后代,其孵化速度遠超留在南方的同類。待到秋日北半球寒風漸起,絕大多數候鳥又必須踏上南下之旅。每年春秋兩季,這些跨越大陸的“鳥類高速公路”都會迎來遷徙洪峰。北至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南至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甚至延伸至非洲,這些候鳥沿途需要穿越數十個國家的領空,構成地球最壯觀的自然奇觀之一。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近年來,中國正以法律之盾守護候鳥及其棲息地。從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到出臺《濕地保護法》,再到上月發布的《環境法典》草案首次將候鳥遷徙通道納入保護框架,30余部法規正被整合為統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這些舉措體現了中國對2022年《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承諾——這一由196國共同簽署的全球協議,正是在中國擔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主席國期間達成的。
然而,再嚴明的法律也無法幫候鳥報警、替它們出庭。如何讓紙面法規落地生根,始終是全球環境治理的難題。
為此,中國開創性地推進了執法效率:除明確各級政府職責外,更賦予檢察機關與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該制度從建立以來,全國每年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立案數萬起,形成強有力的司法震懾。
2023年在中國鹽城舉辦的世界沿海論壇期間,一場邊會后,中國檢察機關保護鳥類的工作開啟了新篇章。來自沿海省份的高級檢察官們與鳥類保護專家展開交流,最終達成共識:為了避免更多鳥類遭遇無謂死亡,防止瀕危物種走向滅絕,非法捕鳥工具“霧網”的使用必須嚴格管控。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各級檢察機關迅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霧網治理行動。除了約談網具生產企業、電商平臺與地方政府外,檢察機關還啟動了公眾科普計劃,推廣非致命驅鳥方案。他們還與鳥類學家合作,為合法防鳥網制定了國家標準——在明令禁用偷獵者偏愛的“奪命網”的同時,又為農戶劃定了“鳥類可視網具”的底線,確保農作物免受鳥類侵擾。
這一行動充分展現了中國檢察機關協調各方利益相關者,破解復雜環境難題的獨特能力。該模式獲得了動物保護領域國際權威專家的肯定。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護聯盟——國際鳥類保護協會首席執行官馬丁·哈珀評價稱,這項工作有望扭轉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鳥類數量持續減少的趨勢——這條通道是當前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遷徙路線。
中國民間環保力量同樣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4年10月,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對社交媒體平臺快手提起公益訴訟,指控其放任用戶在該平臺發布銷售霧網等非法捕鳥工具的信息。更早的2023年,“自然之友”聯合多方力量推動法院叫停江蘇省連云港市某濱海開發項目,因項目規劃將破壞一處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潮間帶濕地。
這些舉措已初見成效:電商平臺已下架大量非法網具,搜索相關關鍵詞時會自動彈出警示標語。公眾宣教活動持續開展,讓偷獵者不敢明目張膽捕鳥。水產養殖戶和農戶開始探索鳥類友好的替代方案保護農作物,如使用反光飄帶、猛禽形狀的風箏、聲波驅鳥器等創新手段。
圖片來源:新華社
若中國政府能夠成功出臺“防鳥網”國家標準,則既能保障農戶合法生產需求,又能通過禁用不符合標準的防鳥網打擊偷獵者。東南亞的野生鳥類正因同類網具遭受滅頂之災,每年有數百萬候鳥命喪霧網。若中國標準能在東南亞推廣,或將重塑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通道的保護格局,顯著提升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大自然始終在展現驚人的自愈力,當生存威脅被移除,物種就能重煥生機。
勺嘴鷸與黃胸鹀兩種鳥類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距功能性滅絕僅一步之遙,而霧網正是加劇其生存危機的重大威脅。若能全面禁用這類致命網具,將為這兩個物種贏得寶貴的生存機會。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目睹它們從滅絕邊緣逐步恢復種群,這將多么令人振奮?
當前,中國檢察機關、環保組織、政府部門與公眾正攜手應對使用霧網致鳥死亡的問題。這場行動必須積極推進,因為它不僅關乎亞洲遷徙鳥類的生死存亡,更將為周邊國家完善鳥類和棲息地保護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Untangling threats to wild bird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高進安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