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島的風云變化中,有些轉折并非轟然巨響,卻是日積月累、潤物無聲。金正恩執政至今,朝鮮社會在很多細微處都變得不一樣了,這一切背后的動力與矛盾,其實比外界看到的新聞和數據要復雜得多。尤其是在他步入“不惑之年”之際,這場無聲的變革,已然改寫了半島格局。
一、
2011年12月,金正日去世。那一年冬天,朝鮮的各級干部都在等著“老一套”的繼續,畢竟金正日的執政風格非常穩健,重視“先軍政治”,大部分資源都向軍隊傾斜。上世紀90年代后期,朝鮮因為自然災害和國際形勢變化,經濟極為困難,至2000年代末,雖然城市里陸續有了新樓房,整體民生仍然緊張。那幾年,朝鮮社會的主旋律還是保守、緊繃。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剛滿27歲的金正恩會繼續父親的政策,維持既有秩序,不會輕易改變任何大方向。金正恩少年時期一度在瑞士求學,2000年回國后先后進入金日成綜合大學和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深造,學的是物理和軍事。對外來說,他還是個“神秘人”。
然而,從2012年起,變化卻慢慢出現在尋常百姓的身邊。朝鮮政府開始討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不少城市企業和合作農場獲得更大自主權,不再一切等著上面指令,而是根據產量、效益分成。2013年,朝鮮首次公開提出“經濟建設和核武力建設并舉”的國家發展戰略。次年,金正恩又要求糧食比子彈更重要,強調農業、食品工業要與軍工一樣被重視。這和他父親時期“寧可軍隊先吃飽”的做法明顯不同。
在首都平壤,2017年竣工的黎明大街成為朝鮮住宅現代化的象征。這一項目從設計到完工不到兩年,24棟高樓拔地而起,其中包括82層的住宅樓,成為當時全國最高建筑。平壤市民第一次住進了帶有太陽能電池板、電梯和集中供熱的新房。此后幾年,包括未來科學家大街、柳京通用醫院等大型民生工程相繼落成。
2024年春天,朝鮮宣布開工第三批一萬套住宅工程,計劃2025年完工,目標是讓更多普通市民和科技人才能夠擁有改善住房。與此同時,農村住宅也同步推進,僅2024年就新建了兩萬五千多套房屋。這些數字看似平常,實際意義卻不小:對幾十年來住慣了簡易瓦房或集體宿舍的普通人來說,能分到一套明亮結實的磚房,幾乎意味著生活的重新開始。
但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最常被談起的話題還是“怎么養家”。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朝鮮邊境幾乎完全封閉,對外貿易銳減。很多居民手里的錢變得不值錢,購買糧食和日用品成了頭等大事。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稱,朝鮮糧食不安全人口比例仍然較高,營養和醫療物資短缺問題依舊突出。金正恩對民生的改革還遠未徹底化解經濟困境,但和金正日時代的“穩中求保守”相比,他已經邁出了不小的步伐。
二、
如果說經濟的改變在于生活細節,那軍事和外交的轉變,則更關乎國家生死。金正日時期,朝鮮以“先軍政治”為核心,所有事情優先軍隊,優先國防。1998年以后,朝鮮大力推進導彈和核武研發。2006年、2009年兩次核試驗,讓國際社會制裁持續加碼,國內外壓力并未減輕。
金正恩接班后,2012年被推舉為朝鮮最高領導人。他初期首先穩定軍隊,頻繁視察部隊,強調“繼承父輩遺志”。2013年起,他一邊宣布推動核力量與經濟建設“雙軌并進”,一邊調整軍隊管理,部分部隊開始參與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起,國家層面強化了對導彈、核技術和偵察衛星的研發。
2017年,朝鮮試射“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覆蓋美本土,朝鮮被普遍認為已經具備核打擊能力。2023年9月8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修憲,把“核武裝國家”地位寫進憲法,明確表示絕不放棄核武,核能力成為國家生存底線。
2023年11月,朝鮮首次成功發射“萬里鏡-1”號偵察衛星,實現了自主獲取戰略情報的能力。2024年10月31日,朝鮮再度試射“火星-19”新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飛行86分鐘,高度超過7000公里,日本官方公開表示,這是朝鮮迄今“最強大”的導彈之一。這些行動不斷刷新半島軍力平衡,讓半島局勢持續緊張。
但與其父不同,金正恩不單依賴“硬實力”。2018年4月27日,金正恩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板門店會晤,簽署《板門店宣言》,約定致力于半島無核化、和平機制和經濟合作。6月12日,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歷史性會談,成為朝鮮領導人與美國總統首次正面對話。2019年2月28日,金正恩和特朗普又在越南河內第二次會晤,同年6月30日,他在板門店與特朗普、文在寅三方共見面,一度令半島局勢出現緩和跡象。
外交破冰之下,2018-2019年朝韓關系回暖,工廠、企業間接觸頻繁,旅游與體育交流恢復,普通市民電視上都能看到朝韓首腦握手、對話的畫面,這些細節在金正日時代幾乎不可想象。但好景不長,2020年疫情加劇,邊界再次封鎖,國際局勢轉冷。2022年5月,韓國尹錫悅就任總統,重回對朝強硬政策,朝美對話陷入停滯。金正恩不得不調整方向。
2024年初,朝鮮對外公開將韓國稱為“頭號敵人”,宣布不再堅持民族統一,轉而強調“兩個國家”。這一年6月,金正恩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規定雙方一旦遭受侵略可相互援助。朝鮮向俄羅斯提供了包括炮彈在內的軍事物資,也獲得了能源、糧食等支持。半島“陣營對抗”的格局由此加深。金正恩把對外關系的主線由“打破孤立”轉向“陣營制衡”,比金正日時代的自我封閉顯然更加主動和多變。
三、
站在家族傳承與國家體制的十字路口,金正恩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個人權力與集體慣性的矛盾。他的接班并非自然而然。金正日有三子,大哥金正男早年被視為繼承人,但因個人生活方式和政治理念不合被排除。二哥金正哲性格溫和、興趣音樂,不被父親認為適合治國。金正恩少年時已被視作“特別培養對象”,8歲生日時獲贈大將軍服、將領致敬,9歲起出入高級場合。但即便如此,2011年他剛執政時,很多高層干部心中仍有遲疑。
上任初期,金正恩果斷肅清黨內外異己。2013年12月,張成澤案震動全國,這位實際操盤多年、和金正日家族關系極近的舅舅被清除,黨政軍各級體制隨之加速洗牌。2014-2016年間,金正恩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整,強化了對中央和地方的直接掌控。對于貪腐和特權現象,他多次在會議上公開批評,要求干部“必須與人民同甘共苦”。
2016年朝鮮勞動黨“七大”上,他第一次以“委員長”身份主持全黨大會,推出“國家經濟發展五年戰略”。雖受國際制裁和疫情沖擊,朝鮮五年計劃未能全部完成,2021年金正恩在勞動黨八大上主動承認經濟未達預期目標,并提出整頓經濟管理體系,加強計劃經濟和國家對企業管理的主導地位,提出“人民群眾第一主義”,明確政府要在保障民生、發展科技、穩定糧食和工業上持續努力。
這些年來,金正恩頻繁出現在建設工地、農村、新房分配典禮、學校和養老院現場。他公開提到“要為世上最好的我國人民營造更幸福、更文明的生活環境”。2022年起,他多次攜大女兒金主愛出席重要活動,顯示家族血脈的延續,也試圖淡化高高在上的領導人形象,讓更多普通百姓覺得領導者“有人情味”。
但現實并不理想化。2023年,朝鮮“脫北者”人數降至不足200人,遠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糧食、醫療、教育、女性平權等問題依然存在。洪災、疫情、外部制裁都讓經濟復蘇步履維艱。盡管金正恩努力讓百姓生活有實在改善,仍然難以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而與此同時,核武和導彈技術的飛躍,讓朝鮮的國家安全處于高度戒備狀態。每一次導彈試射,國內都會舉行群眾動員,媒體播報時強調“自衛權力”,既是對外宣示,也是對內動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