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開篇,胖胖跟大伙聊聊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并不總是朝向善意運轉的。
有些時候,個體的創傷不會第一時間顯現,它可能需要一夜沉淀,才能疼出來。
個體遭遇的不公,也往往不是那一瞬間造成的毀滅,而是在冷漠、脫責、系統失靈的層層疊加之下,才慢慢讓人明白什么叫“孤立無援”。
為什么這樣說?
胖胖昨天刷到一則新聞:
據《齊魯新聞》報道,5月7日,在陜西西安,一位14歲的初中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騎車經過小區時被車輛撞倒。
孩子母親郭女士事后表示,孩子告訴她,當時肇事司機下車看了一眼情況后就離開了現場,連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留下,更別提道歉或者報警。
孩子當時整個人都懵了,是一位熱心路人把他扶起來的。
郭女士趕回家后,當晚就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頭部CT,幸運的是沒有大礙。
但第二天孩子開始感覺手部不適,又去了正骨店進行治療。
家長試圖查看監控錄像確認肇事車輛的信息,卻發現附近的監控不是壞了就是拍不到事故發生的區域。
物業主管的解釋是:
前段時間小區進行了一次停電檢修,恢復供電時監控室設備燒壞了,導致好幾個監控攝像頭失靈。事發時正處于維修期。
事后物業雖說配合了調查,還提供了16輛可疑的黑色車輛信息,但事情到此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交代。
從這個小孩的遭遇,我們能看到的,不只是一次交通事故的偶然,而是個體在面對創傷時有些人的“失能反應”。
先扯扯第一個層面,肇事逃逸的冷漠。
有時候,真正讓人心寒的不是傷口有多疼,而是你倒在地上,那個撞你的人看了你一眼,轉頭就走了。
這是最低級的道德破產,是“人性中的冷硬”。
別說承擔責任了,連一句“你還好嗎?”都不愿意說。
這可能正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病灶:害怕責任,勝于敬畏生命。
再說說這系統性的脫責。
孩子的母親去查監控,本想通過技術手段還原真相,結果發現——對不起,監控壞了。
而壞的理由,還帶著點黑色幽默:因為之前小區停過電,恢復供電時電流沖燒了監控室的設備。
怎么說呢?
在最關鍵的節點,它就是不能正常工作。你也找不到具體的人來負責,只能得到一句“已經在修了”。
而且物業給的16輛黑色車輛信息,看似積極,其實是“把球踢給了交警”,這叫“配合調查”,但有沒有實質性的推進?不好說。
所以,在這些人眼里,個體的命算不算命?
不好說,但是胖胖看到個體身在這個系統里的無力感。
你是一個普通人,你孩子被撞了,撞人的跑了,監控壞了,物業說修著呢,交警要排查,你連肇事車牌都沒記住。
你能做什么?你能怎么追責?
這不是個案。
這是生活里很多“被撞但找不到車”的影子,是很多“我也不知道誰撞了我”的無奈。
而個體的創傷,不是一下子毀滅你,而是一點點磨掉你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
我們以為的“保護一方”,一層層剝開以后,只剩下一句“你自己去解決吧”。
這不是踢皮球是什么?
所以,這種責任鏈的稀釋,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每一個環節看起來都在做事,但每一個環節又都能“免責”。
司機逃了,說“我怕擔責”;物業沒監控,說“設備壞了”;交警排查很慢,說“流程在走”。
每一個個體的責任,都被系統設計得足夠模糊。
于是,人人有理,事事無果。
而如果很多機制,是出了事之后再來補,胖胖是看不到任何一點解決問題的苗頭。
比如事故之后要查監控、排查車輛、走流程。但沒有一個機制可以讓事故不發生,或是發生后立刻有應急響應。
這一切都在“滯后”。
可人的創傷,是當下的。疼,是當下的。等待的每一分鐘,都是對創傷的加碼。
踢皮球踢得久了,就不再有人相信“球場上會有真正裁判”。
但,皮球之下,也許正壓著一個活生生的個體。
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覺得,責任不歸我。
個體在等待中消磨,創傷在冷漠中加劇。
而那條應通向公正的路,被“流程”“設備”“規章”筑起重重關卡。
權責若不能閉環,正義就注定缺席。
最怕的不是事大,而是所有人都在“按規矩”袖手旁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