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很多瞬間,覺得自己不重要、不被愛、沒價值?那么你便有很大的可能有CPTSD!
你所遭受的傷害都是真實發生的,有人看見,并且理解這份痛苦。
“心悅讀”叢書《重新開始的勇氣:復雜性創傷幸存者療愈手冊》用專業的技巧能夠幫你重新開始——
本文摘編自《重新開始的勇氣》
有刪減
你可能很熟悉PTSD,近來可能也聽說了不少關于CPTSD的消息。本章將探討什么是CPTSD,以及它與PTSD 有何區別。CPTSD 的癥狀似乎很難用心理學領域中的老式標準(主要由男性主導)去理解。身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同時也身為一名經歷過創傷的女性,我為此感到很痛心。擁有創傷經歷,會讓人很難弄明白應該如何表達自己、保護自己,以及如何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此外,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表達心理學界正在發生的變化——CPTSD 越來越受關注就是證據——你的掙扎有人看在眼里,它們很普遍,也能夠被理解。此外,盡管你面臨的挑戰很艱難,但我們有辦法讓你獲得更多掌控感,從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甚至重新找回你被創傷所奪走的那部分生活。
我們將從本章出發,踏上走出復雜性創傷的療愈之旅,理解什么是CPTSD、它可能對你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理解你自身和你的感受、想法和心態——這是改變創傷反應及其相關模式和影響的第一步。
什么是
CPTSD
當你經歷了一兩件獨立的創傷事件,或是給你帶來難以應對的心理壓力的事件后,就會產生“經典”或者傳統意義上的PTSD。然而,復雜性創傷指的是人在一生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所有創傷事件。許多患有CPTSD 的人都在童年時遭受過虐待或其他不良體驗。所謂虐待性體驗,不僅包括人們一想到虐待就會聯想到的遭遇,比如身體傷害和性虐待,還包括照料者利用自身權力進行的情感操控,或是有些人提及的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例如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是羞辱孩子,甚至從孩子的痛苦中獲得快樂——當你信任、需要的人在明知有更好的做法時,仍然對你做出傷害行為,背叛創傷就發生了。其他有可能導致CPTSD 的不良或痛苦童年經歷,還包括嚴重的忽視、家庭成員遭遇重大變故、照料者有自殺或家暴傾向(或兩者兼有)等。
患有CPTSD 的人往往會反復經歷暴力、創傷或其他極端事件,這些事件大多始于童年,其影響通常會一直蔓延到成年后的生活中。這種蔓延目前已獲得了廣泛的重視與研究,簡要說來,如果你有創傷史,則更有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處于受害者的位置。
以往我們對復雜性創傷不夠重視,也缺乏了解。多年以來,經歷復雜性創傷的人總被告知患有人格障礙,特別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這種處理方式會帶來一些問題。擁有復雜性創傷的人知道,人格障礙的診斷并不符合他們的自身情況,因為這意味著那些原本只是面對創傷的反應,卻被看作他們人格上的問題——這只會令情況雪上加霜。此外,給CPTSD 貼上人格障礙的標簽也是一種侮辱,因為這么做否定了創傷幸存者驚人的心理韌性。要知道,應對機制和應對壓力的方式通常都是環境的產物,而不是人自身有何問題。
療愈不僅需要自我反思,還要注意覺察與不太為你著想的人相處時的一貫模式。為了詳細說明這一點,讓我們來聽聽一位來訪者的感悟。他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困境,他告訴我:“我知道有些事情問題在我,我做事有時可能激怒了別人。但我也知道這個問題不是我一手造成的,身邊的人也有責任。在我的生活中,有些人會對我進行情感操控,不怎么把我當一回事。現在我的態度是,我不僅要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也要分清楚哪些事我可以忍,哪些事不能忍。”換言之,人們有時會突然發現生活中有人在虐待自己。
我們相信,經歷過復雜性創傷的人可以好起來,也能夠好起來,但這一切始于實事求是的精確診斷,而非隨意地將其進行病態化處理。這項工作盡管進展緩慢,卻正在緩步得到落實。盡管最新的第五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尚未收錄CPTSD,但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第11 版《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中已經明確定義了CPTSD 的診斷標準。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醫生和其他心理健康工作者也都開始深度理解創傷給人帶來的終身影響——然而,在這種轉變徹底到來之前,我們無疑是有負于來訪者的。
你或許就曾遇到過這種情況,心理健康專家沒能對你的情況做出恰當的判斷。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創傷不是由一兩段獨立的創傷經歷所造成的,而是源于最本質的人際關系(擁有或曾經擁有的依戀)。這些關系通常是你在童年或成年后建立的長期關系,它們塑造了你與他人(還有你自己)的互動方式。這其中也有值得你慶幸的地方,那就是人際關系既可以傷害人,也可以療愈人。
請讓這本手冊成為你療愈之旅的開始。它可以幫助你應對你所經歷的復雜性創傷,以及你感受到的焦慮、恐懼和憤怒,讓你能夠開始與他人、與自己建立起更牢固的關系,從中獲得真正的支持。
CPTSD
和身份盜竊
復雜性創傷的核心,與人的身份認同息息相關。人在童年時期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這點似乎不言自明,要是你沒有感受到關懷,那就說明你所在的環境并不理想。創傷和其他負面體驗會使人無法專注地和自己的內在建立聯結。這意味著,不曾反復經歷創傷的成人和患有CPTSD 的成人,將體驗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通常情況下,沒有CPTSD 困擾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決定自己要過怎樣的成年生活。他們可能更容易和各式各樣的人和睦相處,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并可以毫無畏懼地進入一段關系。一般來說,他們能辨別什么樣的關系是有害無益的,察覺其中不對勁的地方,縱使艱難也能抽身離去,盡管這對他們而言同樣是痛苦的。
歸根結底,兩者的區別在于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抱有多少自信。如果我們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就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采取行動進行自我照顧。然而,創傷會讓人喪失相信直覺的能力,而這只是創傷剝奪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
創傷始于童年,其間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如何應對各式各樣的情緒,區分什么是自己的想法、什么是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如果環境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他可能就無法完成這幾個基本方面的學習。創傷循環會從多方面影響他的自我意識,圖1 展示了這個循環過程。閱讀本節時,請評估哪些內容可能對你有用。
圖1 展示了身份認同和自我意識深受圍繞在其周圍的所有因素的影響。不安全的童年環境以及成年后可能經歷的其他創傷事件會引發恐懼,而恐懼會進一步導致過度警覺——即高度關注周圍發生的事情和自以為可能存在的危險。在創傷事件自身特質和CPTSD 高壓的雙重作用下,另一個合理而常見的結果便是憤怒。恐懼和憤怒所帶來的重壓往往又與強烈的焦慮感相關,進一步可能導致解離——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崩潰或割裂,使人很難感覺到連貫(Coherent)的自我意識——進而觸發或惡化整個創傷循環。
最終,童年創傷和反復的虐待性體驗令人心生畏懼,如果不設法應對,這種畏懼便永遠不會消失。恐懼有很多表現形式。有時,它主要反映在軀體上,通常表現為身體疾病,而慢性壓力和身體過度警覺帶來的生理影響會加重病情。恐懼也會體現在心理上,比如焦慮、焦慮反芻和恐慌發作時的極度焦慮。有時,我們用過度警覺來掩蓋內心的恐懼,傾向于關注外界,持續追蹤周圍環境發生的一切。焦慮甚至也能引發解離,即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斷開與自己內心的連接(解離尤為可怕,我會在后文詳細探討)。
人們在經歷復雜性創傷所留下的恐懼后,會發展出多種應對機制。有些人在童年和成年時期都反復經歷了不良體驗,他們可能會非常關注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其實,關注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非沒有益處,它們能幫助我們理解他人,那是同理心的根源所在。它們也能成為我們職業生涯的助力之一。想想看,要是醫生、護士、律師和心理治療師都能努力地去了解需要他們幫助的人的想法,那該有多好!即使只是發型師,如果他能理解你,你也會忍不住想和他多聊兩句吧。
不過,如果你深受復雜性創傷的折磨,可能就會過分關注他人。你可能會花大把時間去琢磨別人腦子里的想法,而弄不清楚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是創傷進行身份盜竊的一種方式——如果你一味關注別人想從你這兒得到什么,創傷就會剝奪你做自己的機會,讓你無法成為你本可以成為的模樣。當你沮喪或失望的時候,這種情況可能還會變本加厲,讓你越發執著于關注他人,這將導致你在一段關系出現問題時無法好好照顧自己。這些事情會阻礙你建立強大而連貫的身份認同。簡而言之,創傷會致使我們過分專注于他人和恐懼,無法思考我們是誰,以及想成為怎樣的人。
《重新開始的勇氣:
復雜性創傷幸存者療愈手冊》
作者 [美]塔瑪拉·麥克林托克·格林伯格
譯者 李倩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所謂CPTSD,即“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它描述了那些經歷了長期、重復或多次創傷事件的人所經歷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事件可能包括童年虐待、戰爭、長期虐待性關系等。CPTSD已經在心理學和心理治療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臨床醫生和心理治療師開始使用這一概念來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復雜性創傷幸存者。越來越多備受痛苦折磨的人們終于發現,自己痛苦的根源其實有跡可循。
有時,比童年時對你造成的傷害更嚴重的,是(甚至是在成年后)你對自己造成的傷害。這些行為會使你再次受傷,甚至傷害他人,并使得治愈變得更加困難。你能否從CPTSD中康復,取決于能否識別和改變自我挫敗的行為。這本書將會告訴復雜性創傷幸存者,你所遭受的傷害都是真實發生的,有人看見并且理解你的痛苦,會為你提供專業層面的技巧,去了解并管理創傷反應,最終幫你克服痛苦記憶,重建生活。
[美]塔瑪拉·麥克林托克·格林伯格,臨床心理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志愿臨床教授(VCP)。專業方向包括護理、健康心理學、心理動力學心理學、女性問題和創傷。
李倩,青年譯者,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持有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譯有多部心理學大眾和學術讀物,如《習得性無助:論抑郁、發展與死亡》、《成癮的深淵:大腦暗藏的致命誘惑》等。另譯有人文圖書《唯有書籍:讀書、藏書及有關書的一切》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