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到中國,就先感受到一股“寒意”?
最近,中美兩國在日內瓦展開了一場經貿對話,目的是解決自2025年4月以來雙方陷入的激烈貿易摩擦。
這次會談雖然在關稅問題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美國企業依然未能如愿獲得稀土資源的支持。
為此,特朗普表示自己將親自前往中國,然而人還沒動身,新一輪制裁就已經在路上了……
稀土困局牽動特朗普政治命運
2025年5月11日,美方代表斯科特·貝森特與中方代表何立峰圍繞關稅議題,在瑞士日內瓦展開了正式談判。
會議結束后,雙方同時發布聲明,宣布將取消部分對彼此商品加征的關稅,僅保留34%的稅率,并且其中20%的稅率還將暫緩執行90天。
盡管關稅問題暫時告一段落,但對于美國企業而言,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因為中國在稀土出口方面仍未松口。
有媒體透露,日內瓦經貿會談結束兩天后,中美代表又在韓國APEC會議上進行了一次非公開會晤。
雖然具體細節尚未披露,但外界普遍猜測此次會談可能涉及中美之間的稀土貿易問題。
美國廣袤的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戰略資源,唯獨稀土這一關鍵原料極度匱乏。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4月25日,多家美國核心產業和軍工承包商向特朗普提交了一份報告,明確指出稀土短缺的現狀。
這些企業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國內的稀土儲備僅能維持30至60天的正常生產。
這一情況讓特朗普政府倍感壓力,畢竟一旦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他的政治生涯也可能隨之受挫。
這是因為稀土資源的短缺可能導致一些美國工廠被迫停工。
工廠停擺意味著就業崗位減少,而特朗普的支持者大多是基層民眾,他們原本期待特朗普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
如果因為貿易戰導致工作機會流失,這些選民還能繼續支持他嗎?
實際上,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迅速妥協,也與此不無關系。
中國對美國實施的反制措施,徹底改變了中美農業貿易格局,許多農民一年的辛勤努力最終只能看著作物爛在地里。
這種結果顯然難以接受,不少人因此萌生了“換人投票”的念頭。
這樣一來,特朗普失去了自己的基本盤,中期選舉的競爭力自然大打折扣。
為了挽回支持者的信任,他必須采取行動或發表言論,安撫那些基層選民。
不斷挑釁卻遭遇強力反擊
于是,特朗普對外宣稱自己將親赴中國。
不過,這個時間點訪問中國并不現實。像中美這樣的大國之間,總統級的外交往來需要經過漫長的準備過程。
特朗普當然明白這一點,他的表態更多是為了取悅國內的支持者。
但稀土問題確實亟待解決,于是特朗普再次祭出慣用手段——施壓!
首先,他廢除了拜登政府制定的《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但并非放松限制,而是進一步收緊。
這顯然是給中國的一個警告,企圖通過芯片技術對中國施加壓力,逼迫其在稀土問題上做出讓步。
此外,他還加強了與海灣國家的合作,分別與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達成了總額高達萬億美元的經濟協議。
此舉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削弱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促使阿拉伯國家轉向反對中國。
從表面上看,特朗普的策略似乎滴水不漏,但別忘了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主之一。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驟降190億美元,從7840億美元降至7650億美元。
與此同時,英國持有的美債卻增加了近300億美元,達到7790億美元。
要知道,美國即將面臨巨額美債的還本付息壓力。
為確保資金鏈不斷裂,美國政府通常依賴“借新還舊”的模式。
此時此刻,美國政府正迫切希望各國增持美債以填補缺口。
然而,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二大美債持有國,中國不僅沒有增持,反而大幅減持,這無疑讓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都感到頭疼。
俗話說得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美方早些時候愿意坐下來與中方平等協商,又何必走到今天這一步呢?
剛剛結束關稅大戰,又試圖從其他方向逼迫中國退讓,這種做法只會讓兩國關系更加緊張。
參考資料:
“稀土管制讓美國慌了!”“很多美企庫存只夠一兩個月!”美軍工面臨稀土斷供 經濟日報2025年04月26日
中國稀土備受關注 國際金融報2025-05-18
趕在美債風暴前!中國3月減持美債 退居至美國第三大海外“債主” 財聯社2025-05-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