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閉環脊髓神經接口植入手術在浙江完成,一名截癱患者術后下肢運動功能獲得改善。
5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聯合浙江大學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于近日完成全國首例閉環脊髓神經接口植入手術。術后,一名截癱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持續顯著改善。
患者金先生術后下肢運動功能改善。 澎湃新聞記者 謝春雷 圖
61歲的金先生去年10月從高處墜落,導致胸3/4椎體骨折,被當地醫院診斷為完全性截癱。盡管在脊椎手術后接受了為期4個月的系統康復訓練,但其兩腿依然無法抬起,運動功能無明顯改善,大小便無法自主控制、感覺減退。醫生當時評估,他恢復自主行走的可能性非常小。
今年3月,金先生在浙大二院接受國內首例“閉環脊髓神經接口”植入手術。術中,神經外科醫生在他腰部脊椎中精準植入了一根帶有16個觸點的脊髓刺激電極,并在其腹部植入火柴盒大小的無線可充電刺激控制器。
術后,項目團隊進一步開展了刺激模式與刺激參數優化調試:術后第3天,金先生實現彎腿、抬腿等動作控制;術后第15天,成功實現自主站立及行走動作;術后1個月,下肢運動功能顯著改善,在助行器幫助下,恢復自主邁步行走。通過脊髓刺激配合系統化康復訓練,術后兩個月,金先生已經能夠實現多種日常活動。更重要的是,他的下肢感覺功能也逐步恢復,自主排便功能恢復,排尿功能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提示該技術在改善運動功能的同時,也具備促進神經感覺通路修復的潛力。
團隊主刀醫師、浙大二院神經外科朱君明主任醫師說:“如果把脊髓上的信號傳導比作高速公路,金大叔的脊髓損傷情況就像高速公路遭到了破壞,導致大部分車道無法通行,我們團隊采用的脊髓神經接口技術就好比修復受損道路,重新增強了車輛通行能力。”
浙江大學教授許科帝介紹,傳統脊髓刺激器多采用固定刺激模式與參數,臨床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很難做到患者完全恢復自主行為控制。在首例閉環脊髓神經接口植入手術臨床試驗過程中,團隊利用肌電反饋控制技術,通過捕捉運動過程中的肌電信號,實時計算并調節刺激輸出,形成閉環反饋,實現更加穩定、自然的運動行走。研究團隊還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功能恢復狀態,設計了符合患者需求的康復訓練方法,提高治療效果。
患者金先生術后練習走樓梯。 浙大二院 圖
項目團隊表示,將繼續推進臨床前瞻性研究,開展臨床被試招募工作,增加臨床落地應用案例,探索更多截癱患者神經損傷修復治療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