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5月19日,新時代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發布會暨“超大城市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舉辦,會上,首次發布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清單。
數據顯示,到2024年底,北京森林覆蓋率達44.9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960萬噸,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公園總數增至1100個,三分之二實現無界融通,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涌現大批典型案例,綠色已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此次發布的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共16個,涉及10個行政區,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總面積是2.3萬余公頃,全面覆蓋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類自然資源要素。具體包括懷柔區金隅興發科技園礦山生態修復、房山區史家營鄉曹家坊礦區生態修復和價值實現、通州區綠心森林公園生態修復、昌平區北小營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區段)生態修復、平谷區鎮羅營鎮下營村千畝梯田生態修復、昌平區南口采石場生態修復、昌平區奧北森林公園二期生態修復、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溫榆河公園生態修復、海淀區一畝園生態修復、海淀區“清河之洲”(樹村段)濱水綠廊景觀提升、房山區大石窩鎮土地整治修復、延慶區官廳水庫八號橋水質凈化濕地生態修復、朝陽區亮馬河生態修復、石景山區首鋼園群明湖生態修復、懷柔區六渡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羅明對北京生態修復案例進行點評。她指出,入選的這16個案例不僅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更以全球視野、東方智慧和北京擔當,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范式。從廢棄礦山生態重生到千年運河的碧波重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場的華麗轉身,這些案例以科技賦能、機制創新、價值共生的治理哲學,為破解大城市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獨特的東方方案。北京實踐證明生態修復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治理,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這些鮮活的案例印證了北京方案的核心價值,就是以生態為紐帶,重構城市競爭力;以修復為引擎,激活城鄉共生能級;以價值為旗幟,引領全球治理的變革。未來應立足全球視野,堅持生態優先、科技賦能、機制創新“三位一體”的戰略,打造水生態治理、工業遺跡轉型、生態農業文旅融合、全球生態修復聯盟四大領域體系,實現從技術輸出到規則制定的全鏈條突破,為全球超大城市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作了題為“生態進城: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報告。他強調,超大城市生態保護和修復,要考慮人和自然耦合過程,讓生態融入城市,而不是點綴城市,要積極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宜居是提升人的生態獲得感,韌性是打造穩定的生態系統,智慧則是數據挖掘和智能決策。“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格局-過程-服務-可持續性”理論范式的支撐。應從生態系統、景觀及區域等多尺度,綜合考慮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系統功能及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優化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提升生態系統韌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讓生態規劃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