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小荷之聲”青少年核科普志愿者體驗營活動筑夢強核營(北京營地)率先開啟核科普課程,60余名中小學生懷揣對核科學的濃厚興趣走進課堂,共赴探索之旅。
作為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系統性開展核科學普及的公益教育活動,“小荷之聲”核科普教育活動已成功舉辦兩屆。兩年來,策劃團隊創新科普教育方法、加強校企聯動,提供了核科學教育實踐的生動嘗試。
以老帶新:讓核科學探索更具親和力
開課前一周,學員每天都能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由往屆學員錄制的《“小荷說核”科普小講堂》中英雙語系列視頻。視頻中,往屆學員生動形象講述核科普知識,讓新學員在正式開課前便建立起對核能的基礎認知。
“小荷之聲”自創辦之初,便秉持“長線培養”的思路,在項目實踐中,往屆學員以多重身份深度參與。后續,“小荷之聲”還將計劃邀請往屆學員作為小講師,不僅提升往屆學員自主學習能力,更通過同齡人間知識傳遞,讓核科學探索更具親和力。“以老帶新、屆際接力”的育人模式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核知識的中繼站,在屆際傳遞中完成從學習者到創造者的“升級”。
科教融匯:讓科普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
在“小荷之聲”小學班的教室里,還有兩位觀察員,他們是來自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的教師許江南和杜騰劍。
許江南表示“講師介紹的‘人造太陽’核聚變,恰好與我在學校開設的興趣課程中的‘未來能源及資源’主題板塊可以緊密結合”。杜騰劍表示,課堂上的陰極射線激發電子趣味實驗啟發了她新的教學構想,未來可以將物理中的“能量轉化”升級為項目式學習。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除了關注核知識本身,兩位老師也非常注重“小荷之聲”核科普活動的實踐:從“理論認知”到“實驗驗證”再到“創意輸出”的閉環設計,“沉浸式課程體系”和“場景化演示學習”相融合的創新形式,為后續將“小荷之聲”的傳播方式轉化為學校可復制的活動經驗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首屆活動的青澀探索,到第三屆活動的創新突破、品質升級,“小荷之聲”通過構建持續成長機制、打破課堂權威壁壘,將核科學知識轉化為滋養青少年科學精神的源頭活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