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北緯36.6°的黃土高原上,隰縣玉露香梨花季活動剛剛落下帷幕。
遠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德清,玉露香梨作為山西省優質農產品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上驚艷亮相。
隰縣,這個呂梁山南麓的晉西小城,又一次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
此前它成為焦點,還是因為小西天的爆火——2024年國慶期間,這個9萬多人口的縣城,6天接待游客9萬多人。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縣城更有性價比。”
當“奔縣游”成為新寵,依托千年古剎和萬畝梨園兩張“王牌”,隰縣將“流量”變“留量”,在文旅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千年古剎 熱度依然不減
“凌晨6點,我在山西深山排隊拜佛。”
這不是段子,是五一小長假期間,游客在小西天游玩時通過社交平臺發出的感慨。
今年五一,小西天流量依舊火爆,盡管景區開園時間提前到早6:30,但仍難以抵擋游客的熱情。
但今年的排隊大軍,遇見了不一樣的隰縣。節前推出的“19重寵粉風暴”悄然改變著游客體驗:自駕游客在停車場收獲第一份免費驚喜,擺渡車無縫銜接最后一公里,就連誤入非機動車道的車輛收到的都是"溫馨提示單"而非罰單。全縣機關大院敞開大門,化身“最強后勤補給站”——免費停車位、開放衛生間,連應急藥和充電寶都備好了。
誠意換來了亮眼成績單:五一期間,6.9萬游客徜徉小西天,130萬的門票收入創下新高。但比數據更動人的是細節之變——
大雄寶殿內,二氧化碳監測儀靜靜閃爍,智能濕度監測器守護著明代懸塑的每一片金箔;殿外的護坡工程為鳳凰山系上“安全腰帶”。從翻新的青石步道到入地的架空線纜,整個景區如同開展了一場“無痕改造”。
景區對面,琉璃瓦映照下的鳳凰街美食街已經竣工運營,在這里,游客能品嘗到小米酥、羊肉饸絡、炒糝粉等本土美食。周邊新添的不少民宿、酒店,讓“過夜經濟”有了注解。
隰縣還有個規矩:“旺季不漲價,才是真誠意。”全縣酒店、餐飲都是統一價簽,暗訪小組隨時出擊。
在小西天景區,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變身“取經路上最后的守護者”,為游客問路、乘車、購物、游覽等提供幫助。
五一期間,一位志愿者風趣幽默的“碎碎念加油”被網友發到了社交平臺:“取經路上的最后一關了,加把勁!”這充滿善意的鼓勵讓等候變得妙趣橫生,游客們笑稱:“第一次見排隊還有鼓勵員”。
從“爆紅”到“長紅”,隰縣用最質樸的方式作答——最好的服務,是讓游客感覺不到服務的存在;最深的誠意,是把功夫都下在看不見的地方。
萬畝梨園 鋪展富民畫卷
“奔著小西天去,揣了一兜梨回!”這是多數游客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小西天”是一扇窗,引領無數人踏入隰縣的懷抱;那么,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玉露香梨,便如同甘霖讓隰縣的“暖”與“甜”滲透到游客的心田。
五一假期,隰縣高速服務區及各大景區繼續貼心為游客贈送切好的玉露香梨。
這不是普通的水果試吃,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味覺伏擊戰”。當游客還在為明代懸塑的恢弘震撼時,味蕾早已被這份甜蜜“攻陷”。
隰縣地處北緯36.6°黃土高原梨果優勢區,擁有3000多年的梨果種植史,早在明清時期,“隰州金梨”就是宮廷貢品。
1984年,山西果樹研究所培育的“74-7-8”梨樹品種在隰縣扎根,精心培育20年,2003年終于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玉露香梨”——“玉”指翠綠帶紅,“露”喻多汁無渣,“香”則是清甜香脆的口感。
志愿者遞出的那牙梨,成了最成功的“活廣告”。不少游客還沒來得及玩,就急不可耐地掃碼下單,讓“隰縣味道”坐上冷鏈快車奔向天南海北。
文旅是隰縣的強縣之基,梨果則是立縣之本。
全縣80%的土地種植果樹、80%的農民從事梨果生產、80%的農業收入來源于梨果產業,玉露香梨是當地發展名副其實的“金果果”,種植面積達23萬畝。
2024年,隰縣梨果總產量1.92億斤,總產值4.8億元,其中玉露香梨產值2.38億元,果農人均收入超萬元。梨果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大增626%。
隰縣人用贈梨之舉贏得了口碑,也用“軟性植入”助推了農文旅融合。梨農賀師傅說:“以前玉露香梨主要賣給本地人,現在都走電商平臺,賣給全國各地人。”“來小西天吃過覺得好,就會繼續在網上下單,回頭客特別多。”
串珠成鏈 織就文旅新景
隰縣這片土地的精彩與震撼,可不只是在“小西天”!
在黃土高原的褶皺間,隰縣以歷史與自然交織的脈絡,編織出一幅立體的文旅畫卷。
這里,石馬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猶如遺落人間的綠寶石,40余萬畝原始森林中,華北落葉松與油松高聳入云;梨博園景區內,春日千樹梨花綻放似雪浪翻涌,秋季枝頭碩果累累,將“中國金梨之鄉”的美譽化作可觸摸的盛景。
更令人稱奇的是黃土高原饋贈的地質奇觀——國家黃土地質公園。這里,溝壑交錯,山巒連綿,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構成了紅黃相間的絢麗地質景觀。
歷史的厚重同樣在此回響。作為紅色革命的重要陣地,隰縣留存著諸多珍貴的紅色印記。毛澤東路居舊址里,泛黃的桌椅、斑駁的墻壁,無聲重現著1948年偉人在此運籌帷幄的場景;晉西革命紀念館中,2000余件文物史料與沉浸式場景復原,將晉西軍民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娓娓道來。
如今,隰縣以“小西天國寶游+綠色生態游+黃土地質游+紅色文化游”為紐帶,將散落的文旅明珠串珠成鏈。精心設計的旅游線路,不僅實現了全域旅游資源的有機整合,更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深度體驗隰縣“一溝一世界,一景一傳奇”的獨特魅力。
歸雁領航 共繪振興藍圖
隰縣的“長紅”,帶動的還有人才回流現象。
張利州的故事,是這座晉西小城人才回流的一個生動縮影。
這位土生土長的隰縣青年曾是一名“北漂”,近年來玉露香梨的市場熱度,讓他嗅到了新的商機,于是,果斷返鄉,創立了隰縣北緯三十六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他牽頭組建產業供應鏈聯盟,發展訂單農業,建立500余畝玉露香梨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帶動全縣果農實現標準化、科學化種植。建成12000㎡數字化產地倉、3000畝綠色基地,打造包含電商運營、客服、三級物流配送的完整團隊,有效打通了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通道。
張利州憑借突出貢獻,獲評“中國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山西省首批‘三晉英才’”等稱號。在剛剛結束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上,他又代表隰縣向與會嘉賓推薦了三款梨制新品,努力為玉露香梨打開海外市場。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歸。他們帶著城市經驗返鄉,有的轉型成為電商新農人,通過直播帶貨讓玉露香梨走向全國;有的投身鄉村旅游,開發小西天文創產品、經營特色民宿;還有的加入景區運營團隊,用新媒體思維講好隰縣故事。這種"人才回流—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正在為隰縣寫下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小猴子會長大,天命人會變強。”
當一款游戲帶火千年古剎,當傳統梨果嫁接數字浪潮,當政府引導遭遇市場考驗,隰縣這座千年古縣探索出了一條“流量—留量—增量”的進階之路。
更可貴的是,它形成了一套可持續的縣域創新模式——用文化符號激活產業基因,借數字工具重構產銷邏輯,靠人才回流培育創新土壤。這種系統性創新能力的覺醒,或許正是新時代縣域經濟破局的關鍵密碼。
原標題:小西天爆火后,看“流量”如何重塑這座山西小城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