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在桃溪谷,漁夫撒網、少女采桑的場景,被復刻于山水之間,讓游客“一步一景皆巴韻”;在《夢回巴國》劇場,古代巴人“五姓爭王”“舉族西遷”“巴王大婚”等故事演繹,讓游客產生“莊周曉夢迷蝴蝶”的神奇體驗;在白虎廣場,土家婚俗迎親、巴山情歌對唱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讓游客“客串”土家族新郎官成為常態……
《夢回巴國》五姓爭王場景。曾業 攝
5月15日,參加“讓世界看見巴文化”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的與會人員走進四川達州,在巴山大峽谷沉浸式體驗巴文化的獨特魅力,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楊華點贊說,景區將巴文化基因植入了奇秀的山水之中。
巴山大峽谷所在的宣漢縣,是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也是巴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景區跳出傳統觀光模式,以跨越千年的巴文化覺醒,重塑文旅融合新范式——以巴文化為“魂”,升級文旅融合發展新體驗,打造巴蜀文旅走廊上的新地標。
游客觀看土家婚俗迎親表演。(宣漢融媒供圖)
奇妙的古今“對話”:
讓“沉浸感”變得觸手可及
晨曦初露,桃溪谷的棧道旁傳出悠揚的山歌。
土家族少女頭戴銀飾,手持竹簍采桑的身影倒映在溪水中,與陳列在側的巴人農耕器具構成流動的“博物館”。游客王女士忍不住換上景區提供的麻布短褐,舉起青銅仿制的柳葉劍,在“巴人戰舞體驗區”跟隨鼓點揮舞。“原本以為只是來看山看水,沒想到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回響里。”這場始于地質奇觀的旅行,正因文化的深度浸潤而變得厚重。
這種“沉浸感”,源于景區對巴文化的系統性活化。
自2020年羅家壩遺址博物館開館以來,萬余件出土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青銅神樹紋飾化作景區導視系統的圖騰,龍紋玉佩演化成“巴小虎”文創IP,甚至山林間的休憩座椅都雕刻著巴人狩獵的巖畫紋樣。
不僅如此,在景區的桑樹坪露營地,全息投影技術將《賨人射虎》的古老傳說投射在百米高的崖壁上,電子音樂與巴人戰鼓的混搭演出,讓年輕游客舉起手機記錄這場“古今對話”。
夜幕降臨時,真正的文化盛宴才剛剛開始。
《祈福巴山 萬物共生》實景演藝打破傳統舞臺邊界,以風景秀麗的峽谷為天然劇場。游客手持火把穿過密林,忽見峭壁間亮起千百盞巴人圖騰燈籠,土家祭司的吟唱從四面八方涌來。當“巴王”從30米高的棧道飛索降下,游客手中的春釀酒碗已盛滿月光。
一臺好戲的“出圈”:
消失的巴國在舞臺上“重生”
《夢回巴國》這部史詩劇目,在巴山大峽谷悄然改寫了文旅演藝的規則。
《夢回巴國》呈現的巴王王宮場景。曾業 攝
這部由哈文導演團隊歷時三年打磨的沉浸式情景劇,以巴王與湘君的傳奇愛情為引,串聯起古巴國誕生、遷徙、征戰與消亡的恢宏史詩。當觀眾踏入依山而建的“夢回巴國”劇場,青銅紋飾的穹頂與270°環抱式舞臺,已暗示著這將是一場顛覆傳統的文化之旅。
劇場的“黑科技”設計率先打破時空界限。全國首個縱向整體升降式觀眾席,可承載700人緩緩升入20米高空,腳下機械舞臺如魔方般分裂重組,瞬間從巍峨宮殿切換成烽火戰場。當全息投影的漫天箭雨傾瀉而下,水幕特效與威亞飛人交織出巴人血戰的悲壯,甚至有觀眾下意識抬手遮擋。
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的碰撞,在劇場內外持續發酵——劇目的影響力早已溢出劇場。
土家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向永貴,帶著徒弟在劇場外開設“薅草鑼鼓”工坊,游客體驗完戰舞還可親手制作青銅紋飾拓片;周邊民宿將客房命名為“巴王居”“湘君閣”,床頭的巖畫燈飾與劇場圖騰一脈相承;95后漢服博主在景區拍攝巴人戰舞變裝視頻,收獲數十萬點贊,網友評論:“以前覺得巴文化很遙遠,現在發現它酷到了骨子里。”
《夢回巴國》,成為一座連接古今的文化之橋,不僅復原了巴國歷史,還讓沉睡的巴文化基因,在無數游客的心跳中重新蘇醒。
巴風土韻的傳承:
地標不只是風景的“容器”
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展示,更在于傳播。
景區運營團隊深諳此道:通過社交平臺上的#巴山大峽谷景區 #旅行推薦官 #達州旅游景點 等話題的運營、參與,讓“網紅氣質”拉滿,與巴文化相關的文旅話題閱讀量累計達到上億次,小紅書“巴山大峽谷文化打卡攻略”相關筆記超10萬篇。
區域協同發展,則為這場文旅盛宴注入更強動能。乘著南充、達州組團培育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東風,景區與閬中古城聯合推出“巴人尋根·狀元探秘”經典線路,將巴人勇武精神與科舉文化串聯,單日最高接待研學團隊53個。
游客戴著大紅花客串土家族待婚青年。曾業 攝
土家婚俗迎親表演。曾業 攝
前不久,巴山大峽谷正式推出“巴風土韻·喜嫁千年”沉浸式土家婚俗非遺秀,以原生態的土家族婚嫁儀式為核心,將傳統非遺轉化為動態文旅體驗,深受游客喜愛。非遺秀通過司鑼開道、廊橋迎親、土家三關招婿、哭嫁儀式等篇章,完整還原土家族婚俗的“九禮十八規”。在白虎廣場,重慶游客張先生與家人一起,看著迎親隊伍抬著花轎穿過吊腳樓群,感慨“比影視城的人造布景真實百倍。”
游客與演員一起在白虎廣場跳巴人舞。曾業 攝
巴山大峽谷注重巴風土韻的傳承,優化升級了景點互動模式。例如,五一小長假試水的“白+黑”全時旅游模式,將日間地質研學與夜間《夢回巴國》演出無縫銜接,單日游客留宿率大幅提升。“看完《夢回巴國》,游客還可在劇場外體驗土家婚俗非遺秀,緊接著可走上摘月廊橋觀看音樂水舞秀、到白虎廣場跳巴人舞,至少能游玩3個小時。”景區工作人員說。
站在沖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新起點,巴山大峽谷仍在不斷創新。目前,景區正在規劃設計“春祈、夏祭、秋報、冬頌”年度文化IP矩陣,讓巴文化在不同季節綻放獨特魅力。“地標不只是風景的‘容器’。我們要讓每一塊巖石開口說話,讓每一條溪流溯源歷史。”景區運營官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努力讓巴山大峽谷成為巴蜀文旅走廊上的巴文化地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