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剛被定性,大陸在臺島周邊的戰機艦艇數量就暴增,與此同時,特朗普的一句話,更是讓島內神經緊繃。那么,大陸采取了怎樣的舉動?特朗普的言論又有何用意?
賴清德上臺快一年了,大陸終于給他貼上了一個明確的標簽:“兩岸和平破壞者”,這個措辭并不模糊,指的就是賴清德執政這一年來種種激進操作。
從去年5月賴清德就任以來,兩岸關系非但沒有任何緩和跡象,反而步步僵化——賴清德上臺后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在島內繼續推動“臺獨”政策,對兩岸民間交流橫加阻撓,還不斷在言論上操弄所謂“民主對抗威權”的虛假敘事,企圖拉攏外部勢力站臺。
同時,賴清德主導下的民進黨當局大肆打壓島內不同聲音,形成一種“綠色恐怖”,制造政治寒蟬效應。對內臺當局挑動對立,對外臺當局迎合美國,幾乎每一項重大動作都在試圖切斷兩岸聯系,讓臺灣走向實際“分裂”的路上更進一步。
正因如此,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陳斌華5月14日表態稱,賴清德已經不是“潛在風險”,而是兩岸和平的“直接破壞者”。這個定性并不出人意料,而是大陸長時間觀察與積累之后的結果,這句話背后的信號很明顯,大陸對賴清德的容忍度已經降至最低,未來的對臺政策很可能進入新的階段。
與政治定性同步發生的是軍事動態的變化,臺所謂防務部門14日發布數據稱,從13日上午6時至14日上午6時,共發現35架次解放軍軍機在臺海周邊活動,其中25架次越過了所謂“海峽中線”,還有8艘軍艦與2艘公務船也同步出現,軍事緊張程度驟然提升。同時臺軍表示,這一數量相較以往堪稱“暴增”。
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國臺辦此前已明確指出,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勾連推動“臺獨”,才是導致臺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大陸軍機艦行動不僅是回應臺軍動作,更是對賴清德政治路線的直接回應,大陸通過這種方式明確告訴臺當局:一旦繼續挑釁,解放軍將會以實際行動反制,毫不猶豫。
如果說大陸的舉動正讓臺獨分子感到陣陣寒意,那特朗普近日的言論就更是當頭一棒。在12日的記者會上,特朗普談到中美貿易談判進展時,突然說了一句:“這對中國來說會很棒,對我們也很棒,對統一與和平也將很棒。”
正是這句“統一”,島內神經緊繃——雖然特朗普沒有明確提到臺灣,但這兩個字足以讓島內政治圈和媒體一片嘩然。外界普遍解讀為,特朗普暗示中美之間的貿易磋商可能牽涉到臺灣問題,尤其是“統一”這個詞在當前的臺海語境中極具敏感性,任何與之相關的風吹草動,都會被高度關注。
對此,賴清德辦公室第一時間出面否認,稱“沒有掌握到臺灣議題被納入中美磋商內容”,但同時也表態將“持續掌握情勢”,臺所謂外事部門隨后也跟進,稱“美方對臺承諾未曾改變”,試圖安撫島內輿論。即便美國國務院也迅速出來澄清,表示特朗普的“統一”發言主要是指中美在貿易層面的“統一共識”,不是指臺海問題。不過,島內的焦慮卻沒有因此減少。
事實上,特朗普的風格向來以“口無遮攔”“即興發揮”著稱,他的發言經常讓盟友措手不及、對手摸不著頭腦。而這次,“統一與和平”是否是準備好的講稿,或只是隨口一說,目前外界無從判斷。
但問題是,這種模糊的表態本身就足以引起島內警惕,尤其是賴清德當局長期押寶美國,認為只要靠緊華盛頓就能獲得安全保障。可特朗普的一句“統一”,就像是一根針,戳破了這層幻想。
在過去幾年中,特朗普就曾多次在臺灣議題上“語出驚人”,他曾明確表示,如果大陸“對臺動武”,美國不一定會出兵協防,還多次批評臺灣對美芯片出口占比過高,主張對臺芯片征稅。這些話,讓賴清德當局心里沒底,卻又不敢公開發作。
因此,島內一些資深媒體人就指出,賴當局反應過度,正說明其心理焦慮——他們擔心中美關系緩和,臺灣就會失去戰略價值,擔心自己被“賣了還要幫人點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特朗普的一句不明確發言,會讓臺當局迅速做出“多層級回應”。
說到底,特朗普的一句話,之所以引發如此震動,不是因為它多么重磅,而是它正戳中了臺當局最大的軟肋——依賴外力,卻無法掌控外力的走向。而接下來,賴清德如果仍一意孤行,在“兩岸對立”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恐怕只會讓臺島陷入更加不可控的局勢,這個結果,對臺灣2300萬人來說,并不公平,也不安全。
#賴清德#特朗普#大陸
文章關鍵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