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不知你是否發現,如今在朋友圈曬星巴克的少了,越來越多人開始打卡一種新去處——“村咖”。所謂村咖,正是開在鄉村的咖啡館。或隱于茶園梯田,或立于古村老宅,既帶泥土的芬芳,又有咖啡的韻味。這杯“土洋結合”的咖啡,何以被眾多人追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咖啡是寫字樓都市白領的“續命神器”,而今卻在廢棄廠房、農家小屋甚至露天礦坑旁,營造慢享假期的儀式感。在浙江安吉紅廟村,一座由廢棄礦坑改造的咖啡館,憑借一池碧水與一方裸露巖壁的獨特景觀,創下單日售出8818杯咖啡的全國紀錄;在海南定安龍門鎮,銹跡斑駁的水塔下支起木桌竹椅,椰香拿鐵與橡膠林相映成趣;在北京郊區的十渡山里,原生態的石頭房子改造成的咖啡館,成了周邊年輕人驅車兩小時也要奔赴的熱門打卡地。
村咖的走紅,體現著越來越多人對“慢生活”的向往。不是鋼筋水泥的單調,鄉村通過咖啡館這一媒介,將山水林田的生態價值、農耕文化的鄉愁記憶,轉化為“情緒消費”的新場景。漫步田埂聽蛙鳴,閑坐竹椅看云起,這種與日常生活的反差體驗,正如網友戲言:“在村里喝咖啡,喝的不是咖啡因,是松弛感?!?/p>
浙江湖州安吉縣杭垓鎮,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鄉村水電站被創業青年們改造成工業風的村咖。圖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號
盡管村咖火爆,爭議也不少。社交媒體上,有人吐槽“千村一味”的網紅模板:清一色格子桌布、竹編籃、ins風擺盤,與鄉土本色漸行漸遠。某網紅村一條街上扎堆開設十幾家咖啡館,店內裝潢千篇一律,連咖啡單上的“稻香美式”“梯田摩卡”都像批量生產的流水線產品,游客調侃“換個招牌就能復制粘貼”;有的村咖主打“逃離城市”概念,卻與周邊農耕文化、村民生活割裂,將鄉村簡化為拍照背景,被貼上“打卡可以,但不會再來”的標簽。這些缺乏在地基因的速成品,不僅消解了鄉村的獨特性,也暴露出文化空心化的硬傷。
不只是村咖,近年來風靡全國的村BA、村超等“村字號”賽事,也存在跟風辦、同質化的趨勢。一些地方只是進行形式的照搬復制——把籃球架支在稻田、足球場嵌進茶園,以為如此便能“抄作業”。殊不知,每一個鄉村的基礎條件、人文風情、特色優勢等不盡相同,忽略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初時的新鮮感消退后,終究難逃東施效顰的結果。
往更大范圍來講,城市里的工業遺產文旅亦同理。許多工業遺產承載著豐厚且獨特的歷史與城市記憶,這種本應活化工業遺存生命力、喚醒城市記憶的新興業態,卻在改造浪潮中逐漸走樣。一些由工廠車間改造而來的網紅書店、藝術園區,呈現出清一色的共性——標準化的外觀設計、泛濫的網紅奶茶店、無特色的打卡設置,在“工業風”濾鏡下,建筑背后的故事被掩蓋殆盡。
文化是靈魂,不是快消品。文旅創新不是對形式的拙劣模仿,唯有沉下心打造體現本土特色文化、有辨識度的產品,才能避免曇花一現。
更深層的啟示,或許藏在一杯咖啡的辯證法里。鄉村振興不必做城市的模仿秀,而該是一場喚醒土地記憶的文化復興——那些曾被遺忘的礦坑、水塔、老宅,恰是承載鄉愁記憶的最佳容器;而咖啡與麥餅的混搭、拉花與梯田的呼應,則是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這正是:
青山隱隱水迢迢,半畝方塘咖啡香。
要問特色何處來?文化共生是靈魂。
大家晚安!
(文|林清語)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