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學者王振國
做客《開放講堂》
人人皆學 處處能學 時時可學
近日,岐黃學者、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王振國做客《開放講堂》,為觀眾帶來一場題為“藥食同源與中醫生活文化”的精彩講座。
王振國,醫學博士,岐黃學者,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首席專家,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首席專家,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院長,中醫藥經典理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省中醫藥文化與中華文明研究中心學術主任,國家973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中醫醫史文獻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主任委員。
王振國從“藥還是食”這一現實困惑切入,結合社會熱點案例,提出了“醫與食——如何整合”“氣與物——如何融通”“中與西——如何統一”“中醫原創思維是什么”等問題。他以歷史為軸,梳理了藥食同源理論的演化脈絡,對從傳統食療到“藥食同源”的食療變革進行了詳細闡述。
他認為,藥食互用、藥食一源的現象貫穿了整個中醫發展史乃至整個中華文明史,其理論基礎在于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而食物也有四氣五味。他詳細講解了藥食同源在四季生活中的落地實踐,解析了藥膳如何平衡營養與療效,并根據季節時令給現場觀眾送上了食療配方。
王振國提出,新的時代有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養生實踐,中醫生活化任重而道遠。他呼吁,要遵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之道,推動中醫養生觀念融入現代健康管理。
此次講座以深厚的學術底蘊與鮮活的現實觀照,在聽眾中引發了強烈共鳴與深度思考。王振國以犀利的現實洞察力直擊“藥食之辨”這一民生痛點,通過層層遞進的學術解構,將中醫藥文化置于中華文明演進的宏大坐標中進行闡釋,不僅為聽眾提供了可操作的生活指南,更激發了大眾對中醫文化當代傳承的使命感。
講座在山東教育電視臺現場錄制,山東開放大學教職工、離退休干部、老年教育直屬班學員,山東中醫藥大學倉公班學生代表及附近社區居民共200余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本文編輯:Sunshine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