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廈大人微信公眾號
全國重點大學——廈門大學
坐落于福建廈門
福建省省會福州
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因地理人文淵源
眾多福州人
在廈門大學求學、任教或掛帥
這些從小生活在福州
連普通話都帶著“福州腔”的杰出人才
既是榕城菁英,也是廈大棟梁
他們
共同構筑了廈門大學
(以下簡稱“廈大”)
獨特的福州“朋友圈”
陳嘉庚:廈門大學創辦者
1921年
愛國僑領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
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
第一所由華僑辦的大學
成為“南方之強”“中國最美大學”
如今廈大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陳嘉庚 圖源廈門大學
陳嘉庚
陳嘉庚,我國近現代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被毛澤東主席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先后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集美大學和廈門大學。
1919年5月,創業有成的陳嘉庚,選擇在家鄉的廈門辦學,立足福建,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他要搶占先機,在浙江、廣東還未設立大學的時候,先行創辦廈門大學,為家鄉培養師資,加強國民教育,以期教育救國、振興中華。
▲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辦學,需要人才團隊,特別是領隊
選擇校長,就成為最重要的一環
1919年8月,陳嘉庚組織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聘請教育部參事鄧萃英以及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等一批全國教育界大咖為委員。
1919年10月,私立廈大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擬定了《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推舉留日、留美研究教育的雙料留學生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負責廈大籌備工作。
▲陳嘉庚雕像。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廈門大學剛籌辦
就有福州人
兢兢業業、砥礪前行的身影和腳步
從此拉開了
廈大和福州之間相得益彰的校地情緣
鄧萃英:廈門大學首任校長
鄧萃英和鄭貞文是福州同鄉。鄧萃英是福州城東竹嶼人,鄭貞文出生在福州城內龍山巷。
▲鄧萃英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鄧萃英
鄧萃英,字芝園,福州閩侯人,教育家。他一生勤勉篤學,為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河南大學的建立和發展,以及中國的教育事業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03年12月,18歲的鄧萃英投考剛成立的全閩師范學堂,被錄取,從此走上為師為范、辦學育人的道路。
畢業后,鄧萃英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其間,他與同鄉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人志同道合,加入中國同盟會。
辛亥革命后,鄧萃英回國任福州師范學校校長;1917年1月,擔任北京高師數學物理部教務主任,參與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1918年5月,公派赴哥倫比亞大學深造。
1919年10月,私立廈大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負責廈大籌備工作。
1920年12月,美國留學歸來的教育部參事鄧萃英兼代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校長。
1928年6月,第二集團軍教育處長兼河南省教育廳長鄧萃英接任河南省立中山大學(河南大學前身)校長。
抗戰勝利后,鄧萃英又被聘為北師大教授。
1937年7月1日
因為考慮經濟情況和教育大局
陳嘉庚決定將私立廈門大學交給國家
因為他喜歡請閩籍學者主持校政
最終教育部
選擇國立廈門大學的首任校長時
找到福州人薩本棟
此后
廈門大學校史上接連出現了
多位福州籍校長
▲薩本棟(左)與陳嘉庚(右)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薩本棟:
國立廈門大學首任校長
▲薩本棟 圖源廈門大學微博
薩本棟
薩本棟,字亞棟,出生于福州閩侯縣,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1921年,畢業于清華學校。
薩本棟執教清華大學物理系十年,培養了許多人才。
彼時他正潛心鉆研,要在我國電機工程學研究領域大干一場,因感動于陳嘉庚的精神人格,“時時引為楷?!?,決意暫時放下手里的“大活”,追隨陳嘉庚的夢想,擔當廈大領軍,命于危難之際,以清華標準治校。
▲長汀廈大學生宿舍求是齋和博愛齋
圖源廈門大學微博
1937年9月,日本軍艦炮擊胡里山炮臺,廈大校舍也遭受損毀。
為避戰火,薩本棟決定將廈門大學內遷長汀,要為抗戰勝利后的國家儲備建設人才:“我們必須要有一所中國的大學,屹立在敵人的面前!”
長汀時期,廈大的51名教授就有47名來自清華,如傅鷹、黃開祿、朱保訓、周長寧、林庚、鄭朝宗等。
▲薩本棟與師生、來賓在長汀文廟大禮堂前合影(1938 年4月6日) 圖源廈門大學微博
在抗戰艱難時期,薩本棟帶領廈大克服重重困難,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顯著成就,讓廈大在艱難環境中依然保持著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并獲得“南方之強”的美譽。
1946年,廈門大學設立了“本棟獎學金”。如今,以薩本棟為代表的艱苦辦學作風,已成為了廈門大學的一種精神。
田昭武:廈門大學第七任校長
▲田昭武 圖源廈大人微信公眾號
田昭武
田昭武于1927年出生于福州,是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現代電化學領頭人之一。
1949年,田昭武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當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82年擔任廈門大學第七任校長,1984年獲英國威爾士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5年,田昭武先生作為第46屆國際電化學學會年會主席主持會議。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田昭武發起并捐資設立廈門大學“田昭武學科交叉基金”“田昭武教育發展基金”,設立“清寒獎學金”年度評選,獎勵品學兼優且家庭貧困的學生。
他憑借在學術領域的深厚造詣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在電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推動了廈門大學在科研創新方面的發展,為學校贏得了廣泛的學術聲譽。
陳傳鴻:廈門大學第九任校長
▲陳傳鴻 圖源廈大物理
陳傳鴻
陳傳鴻,1939年出生于福州,知名的物理學專家,長期從事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958年,陳傳鴻考入廈門大學物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歷任助教、物理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97年7月,任校黨委書記,后任廈門大學校長兼任研究生院院長。
陳傳鴻確定了廈門大學建設為世界知名大學的目標,并規劃了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的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生命科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等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學科,廈門大學也成為了全國首批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高等院校。
葉品樵:曾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福州人葉品樵,1994年4月出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葉品樵校友回母校參加百年校史座談會
圖源上財檔案校史博物微信公眾號
葉品樵
葉品樵,1931年出生,出生于福州。長期從事教育領導管理和研究工作。
葉品樵,1955年畢業于上海財經學院,后留校任教;1957年調入廈門大學經濟系,任經濟系主任、教務處副處長等職;后調任福建省高等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省教育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等。
葉品樵致力于福建省教育和廈門大學的改革開放發展;主編出版《福建省高等教育結構研究概論》《臺灣教育面面觀》等書,還是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他凝心聚力、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加快推動廈大“雙一流”建設,功不可沒。
鄭貞文:廈門大學代理校長
▲鄭貞文在日本留學時攝 圖源廈大人微信公眾號
鄭貞文
鄭貞文,福州人,教育家。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后出任福建政務院教育司科長,由此開啟教育生涯,先后任視學官、福建高等學堂教務長、省教育廳廳長。
他籌辦省立師范??茖W校、福建農學院、醫學院和國立音樂??茖W校,創設科學館,在全省各縣建立民眾教育館。
鄭貞文,也當過廈大的校長。但比較特別的是,他只是臨時代理,僅僅兩個月。
1921年5月,因校長鄧萃英辭職,校主陳嘉庚就聘鄭貞文為代理校長。7月,新校長林文慶上任,鄭貞文就仍然當回他的教務主任兼秘書長,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不久,鄭貞文離開廈大,回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21年4月6日
私立廈門大學在集美學校舉行開學儀式
會場上空回響著嘹亮的《廈門大學校歌》
這首校歌的詞作者就是鄭貞文。參與創辦廈門大學時,他按照陳嘉庚的想法,創作校歌,將學校的校訓、辦學理念和宗旨融入校歌中。
自此,廈門大學校歌就以其獨特的個性、催人奮進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和雄偉的氣勢,激勵著其后的廈大人自強不息。
廈大出了十多位院士(學部委員)
其中福州籍的
有兩對父子院士與一對父女院士
他們是薩本棟、薩支唐父子
田昭武、田中群父子
以及唐仲璋、唐崇惕父女
▲田昭武(左)和田中群參加第五十五屆國際電化學學會年會時合影。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唐仲璋
▲唐仲璋. 圖源廈大人微信公眾號
唐仲璋
唐仲璋,1905年出生于福州閩侯的堯沙,生物學家,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8年出任廈門大學副校長的唐仲璋,另一個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唐仲璋,1931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8年后回系任講師;1945年在福建省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后獲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科學碩士學位。
1950年,回國任職于母校,先后擔任生物學系教授、系主任;1958年,擔任福建師范學院副院長;1970年,調到廈門大學生物學系,任教授,后任廈大副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唐仲璋帶領師生下鄉開展絲蟲病調查(1955年) 圖源廈大人微信公眾號
唐仲璋畢生致力于寄生蟲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寄生蟲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并為我國的寄生蟲學和生物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為人類健康福祉作出了卓越貢獻。
傅衣凌
▲傅衣凌。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傅衣凌
傅衣凌,原名家麟,1911年出生于福州,中國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經濟史學主要奠基者之一。
一口“福州腔”的傅衣凌,也當過廈大副校長。這位著名學者,先就讀于福建協和大學經濟系,再轉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后赴日本法政大學攻讀社會學,回國后任教于協和大學、福建學院等。
回母校后,傅衣凌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2年創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雜志,是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奠基人,為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專門史(中國經濟史)學科建設、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鄭朝宗
在廈門大學成義樓邊的榕樹下
有薩本棟的陵園
墓志銘是薩本棟的清華校友
廈大中文系教授鄭朝宗撰寫的
▲鄭朝宗 圖源廈大文學院微信公眾號
鄭朝宗
鄭朝宗,福州人,1910年出生。畢業于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后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1950年,鄭朝宗應王亞南校長之邀,回國主持廈大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文學史”“文學理論”等,出版有《西洋文學史》《小說新論》等專著。
1979年起,他招收“文藝學”碩士研究生,開設《〈管錐編〉研究》課程,開創國內錢(鐘書)學研究先河,出版有《〈管錐編〉研究論文集》。
他學貫中西,在廈門大學人文學科中出類拔萃,把教書育人和傳薪遞火作為自己最大的寄托和使命,“但愿一輩子當燃燈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光和熱輸送給需要這兩種東西的人?!?/p>
陳貴生
抗戰時期,廈大內遷長汀辦學,學校圖書館主任是福州人陳貴生。
他原是福建省高級工業學校、福建省立長汀中學教師,1939年來到長汀的廈大工作。人們提及對他的印象,都是博學多識、精通英語、待人寬厚,非常愛護學生。
在長汀的艱苦歲月,他常常資助貧困學生,周末把學生聚集到家里,和他的孩子們一起郊游,一同玩耍。
林庚
▲林庚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林庚
林庚,字靜希,福州閩侯人。現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
1928年,26歲的薩本棟應聘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第二年,19歲的福州老鄉林庚,考進清華物理系,成為他的學生。
癡迷于物理學的薩本棟,深受學生喜歡。然而,在清華大學物理系才讀完二年級的林庚,卻“見異思遷”了。他讀了老鄉鄭振鐸為《子愷漫畫》寫的序,感受到了文學的巨大力量,對中國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己申請從物理系轉到了中文系。
林庚畢業后留校給系主任朱自清當助教。1931年元旦,鄭振鐸創辦《文學季刊》,林庚擔任編委。1932年,林庚又參與創辦《文學月刊》。
雖然只當過兩年薩本棟的學生,但師恩難忘。
1937年7月,薩本棟到廈門大學掛帥,林庚也隨之到了廈大,任中文系講師。
薩本棟1945年卸任校長,兩年后,已是教授的林庚也離開廈大,去燕京大學當教授。1952年起,林庚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
▲林庚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林庚的轉型是成功的
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杰出詩人
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
在清華,青年林庚與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被稱為“清華四劍客”。歲月靜好之后,他又與吳組緗、王瑤、季鎮淮被列為“北大中文四老”。
1933年,他在清華大學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
▲林庚的第一本詩集《夜》,聞一多先生親自為其做封面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1934年以后,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其獨創的九言詩體,世稱“林庚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與窗》等6部詩集及《中國文學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詩人李白》《唐詩綜論》《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11部文集,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
1954年《光明日報》副刊《文學遺產》創刊至1963年終刊,林庚都任編委。2004年,林庚任北京大學詩歌中心主任,90歲高齡時,還出了一本新詩集。北大新聞網的“北大人物”,把林庚稱為“喧鬧時代里的隱退者”。
黃拔荊
林庚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時的一位得意弟子,名叫黃拔荊,1932年出生于福州閩清。
1958年,黃拔荊畢業于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從導師林庚、吳組緗教授攻唐詩、宋詞及元明清戲曲、小說。
1974年,黃拔荊調入廈門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開設“中國文學史”“詞史”“散曲概論”等課程。
黃拔荊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科研處副處長、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他還是中國韻文學會理事、福建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廈門市詩詞學會會長,著有《梅浦詞》。2003年出版的《中國詞史》,獲得全國最高圖書獎項——中國第14屆圖書獎。
黃良文
來自黃拔荊鄰縣永泰的黃良文
為我國統計學發展
廈門大學統計學科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黃良文 圖源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微信公眾號
黃良文
黃良文,出生于福州永泰縣。被戲稱為“布衣教授”的他,是全國統計學重點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是我國經濟統計學界從事統計學教學與科研時間最久、直接培養和指導博士時間跨度最長、指導博士論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黃良文故居 圖源大美永泰微信公眾號
黃良文,1950年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后,讀本校經濟研究所研究生,在導師、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等指導下,專攻經濟學,并在這個基礎上致力于社會經濟統計學、數量經濟學、投資經濟學的研究。
1952年他畢業留校任教,198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統計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先后參加國家經濟學科重點科研項目“基本建設投資效果研究”,主持國家中華基金項目“統計理論與方法”、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應用計量經濟學”“證券投資理論與金融工程”等重大項目研究,成果顯著。
著作有《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統計學》等十幾部,主編教材總發行量超過500萬冊,名列同行前茅;多次獲國家教委、國家統計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優秀著作獎勵,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
“黃良文教授統計學科教育發展基金”“良文獎學金”“黃良文講壇”的設立,使之教澤綿長。
吳璣端
與黃良文同系任教的老鄉吳璣端,是福州連江人。
她1926年出生,1949年7月福建協和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統計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工業統計學、人口統計、經濟統計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是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副主任、教授,主要專著論文有《工業統計學》《人口再生產及其指標體系》等。
陳景潤
1981年4月6日
陳景潤作為校友代表
參加廈門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
▲1981年,陳景潤參加廈門大學60周年校慶大會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陳景潤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出生于福州,數學家。
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成果,其論文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他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最美奮斗者”。
▲陳景潤使用過的煤油燈和留下的手稿
圖源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
陳景潤1950年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后提前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學。
1955年2月,陳景潤回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完成了論文“塔里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在對壘素數論中的結果。
1957年,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職于華羅庚組織的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中心的數論討論班,任實習研究員。
1972年,“力摘數論皇冠上明珠”的陳景潤,證明了“1+2”。其后,中國科學家證明了“1+2”消息震撼了國內外數學界。
1980年,陳景潤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廈門大學,鸞翔鳳集
“南腔北調”,俊采星馳
說廈大里的“福州腔”
只是一種修辭
說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福州人在廈大
不論有沒有“福州腔”
也不論是否“鄉音未改”
都傳承著閩都文化和侯官精神
他們用一生的努力
踐行著廈大
“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和精神
為他們點贊!
林山/文
新媒體編輯 陳翔茹
監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