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副主任醫師蒲紅春教授
濕熱體質是南方地區的常見問題,表現為痤瘡、口苦、二便黏滯、體味重等。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蒲紅春教授接診的52歲陳女士,正是典型濕熱困脾案例。作為康復科專家,蒲教授通過“外調經絡+內化濕熱”的綜合療法改善體質。
核心調理原則
”三通”療法:通上焦以泄熱、通中焦以化濕、通下焦以排毒。
濕熱互結易阻滯氣機,通過刺激穴位調節氣血運行,結合飲食起居管理,實現標本兼治。
一、飲食調理:清熱利濕,忌口是關鍵
1. 宜食清利化濕的食物
主食類:薏苡仁、赤小豆、綠豆,可煮粥或燉湯,幫助健脾祛濕。
蔬果類:冬瓜、苦瓜、絲瓜、黃瓜、蓮藕等,能清熱利尿;西瓜、梨等水果可適量食用,但避免過量生冷。
藥膳推薦:薏米赤豆湯、冬瓜排骨湯、綠豆百合粥,兼具祛濕與滋陰功效。
2. 嚴格忌口
辛辣油膩:辣椒、燒烤、油炸食品、火鍋等易助熱生濕。
甜膩生冷:奶油、冰淇淋、冷飲等損傷脾胃陽氣,加重濕滯。
發物與滋補品:羊肉、狗肉、蝦、榴蓮等溫熱性食物,以及阿膠、燕窩等滋膩補品需避免。
二、中醫特色療法:內外兼調,雙管齊下
1.中藥調理:精準辨證,對癥下藥
濕重于熱:可選三仁湯、平胃散等化濕為主。
熱重于濕:用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清熱利濕。
l中成藥:龍膽瀉肝丸、清熱祛濕顆粒需遵醫囑使用。
2.物理療法:傳統中醫技術,疏通經絡
針刺療法:通過精準取穴施針,調節人體氣機,使氣行濕化,從而改善濕熱癥狀。
拔罐與刮痧:在背部膀胱經或肩頸等部位進行拔罐與刮痧操作,能夠有效疏通經絡,使體內的濕熱之邪隨氣血運行排出體外。
穴位按摩:按壓足三里(健脾)、豐隆穴(祛痰濕)、曲池穴(清熱),每日3-5分鐘。長期堅持,也能起到輔助調理的作用
三、情志與季節調養:疏肝健脾順應天時
1. 情緒管理
濕熱體質者易急躁易怒,可通過冥想、音樂療愈或戶外活動疏解肝郁,避免情緒化飲食。
2. 季節養生要點
夏季:重點防暑濕,可飲用荷葉茶、竹葉茶;避免過度吹空調,防止外濕入侵。
長夏(夏秋之交):多吃茯苓、山藥等健脾食材,配合生姜陳皮水溫中化濕。
四、運動與起居:排汗祛濕,調節環境
高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爬山、中長跑等,可加速代謝,排出濕熱。
傳統運動法: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運動,調和氣血,適合體質虛弱者。
規律作息:忌熬夜,晚上11點前入睡,以養護肝膽,防止濕熱內生。
康復醫學科負責人朱偉主任特別強調:濕熱體質的調理需長期堅持,核心在于“清熱不助濕,利濕不傷陰”。通過飲食忌口、適度運動、中醫干預及情志調攝,可逐步改善體質。相信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結合個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我們一定能夠擺脫濕熱困脾的困擾,擁有健康好體質。
專家介紹
【編輯:陳部奕】【作者:曾晶羅玲】
“名醫大講堂”已開通“小編幫你問名醫”專欄。如果您有與本期主題相關的其他問題,可直接在文末評論區留言,咨詢相關名醫。我們收到您的咨詢信息后,將盡快予以回復。謝謝您的參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