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寧德5月20日電 (林榕生)20日下午,“四海傳福·福寧揚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福寧號》首映活動在福建省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弘揚海絲文化,傳播“閩東之光”。
紀錄片《福寧號》首映儀式現場。林榕生 攝
紀錄片《福寧號》主要講述了寧德市建造的世界最大仿古福船“福寧”號,從中國揚帆起航,穿越南洋,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抵達馬六甲,續寫世界海洋文明互鑒新篇、致敬鄭和七下西洋偉大壯舉的故事。
拍攝過程中,攝制組通過紀實跟拍、人物采訪、動畫演繹等多種形式,將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與“福寧”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相融合,對外展示中國深厚的航海文化、海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
作為一座新興的城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昱晨表示,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堅持靠前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更多像《福寧號》這樣兼具藝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作品涌現,讓更多的人了解福建,愛上福建。
據介紹,紀錄片《福寧號》自2015年啟動拍攝,歷經10年持續跟拍,攝制組先后赴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馬六甲州,以及廣州、香港等地,跨越將近1520海里完成拍攝。此前,該紀錄片提案榮獲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紀錄片十佳提案”。
出品方代表、福建和舟福船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昌救稱,這部紀錄片是傳播福船文化的一種方式,相信它一定會在觀眾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希望它能夠成為推動福船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工具,“讓‘福寧’號穿過南海到達馬六甲,向世界分享來自家鄉寧德的傳統文化。”
首映儀式上,嘉賓們共同觀看紀錄片《福寧號》,主創團隊在映后上臺交流創作心得,專家學者和主創團隊進行研討交流。
據了解,一艘福船的建造要歷經定龍骨、安矮梁、釘底板等多道復雜工序,整個建造過程需要六十多名工匠分工協作,男性工匠主要負責船體建造,女性工匠則專司船帆制作。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稱,福船制造技藝不僅是中國傳承下來的偉大發明,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